小学音乐教学中小乐器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2004年教育部提出 :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 “体育、艺术 2+ 1 项
目 ”, 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 ,让每个学生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为
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校的情况是 :地处沈家门西部城乡
结合部 ,学生主要是蒲湾一区、二区的孩子及渔农村孩子 ,缺乏科学的
艺术的熏陶 ,大多数学生家长的素质不高 ,经济较滞后 ,群众艺术意识
较差 .而自然资源丰富 ,孩子纯洁朴素 ,喜爱唱歌和吹奏简单的器乐 ,为
开展简易乐器进课堂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为了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掌握一项艺术特长 ,我校根据新课
标中提出 “制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以提高课程的
适应性 ,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 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 ,
开展了 “小乐器进课堂 ”的课题研究工作 .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 ?莫塞尔曾说过 : “器乐教学
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 ,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
乐学习领域 ,在这一领域内 ,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
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 .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 ,在教师的
指导下 ,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 ”这精辟的论述 ,道
出了器乐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
期 ,他们想象力丰富 ,情感充沛 ,活泼好动 ,注意力时间短 ,
让他们整节课都一直跟着老师听、唱、读、说、跳、动还是不够
的 ,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亲自参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去 ,获得艺术审美
的愉悦体验 ,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让身边的简单的小乐器进
入课堂对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动手和谐性、想象力、创造力、
合作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锲而不舍
的追求思想和顽强奋发的意志品质 .由此可见 ,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
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 ,促进智力的开发 ,而且能陶冶情操 ,净化心
灵 ,培养学生艺术才华潜能 ,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并且还可突破
教学环节中的难点 ,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
意义所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切的感受到 ,小乐器不仅能帮助
学生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技能 ,培养节奏感 ,
而且能培养学生
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 ,培养学生基本合作
意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
二、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综述 :
一直以来 ,乐器进课堂是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
种有效手段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 ,在强调学科 “双基 ”落实的时期 ,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掀起了 “乐器进课堂 ”课题研究 ,如 :浙江海盐实验小
学音乐学科课题《基于审美教育的课堂乐器整合应用研究》 ,研究如
何把乐器教学与音乐的美育整合起来 ,通过器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
力 .广州市天河区柯木莨小学的《简易乐器进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的研究》简易器乐辅助教学具有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艺术才
华 ,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特点 ,可突破教学环节中的难点 ,是达
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有的就从学习乐器出发 ,研究如何有效的学习
乐器 .还有的把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等
这些课题研究基本上都是城市发达地区的 ,象我们这些城乡结合地区
是很少的 .这个课题从我们学校的现实实际出发 ,围绕着如何在有限的
时间内实现体艺 “2+1”项目 ,促进器乐教学与音乐教学的其它内容整
合 ,使学生的音乐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进行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
方法的研究 ,应该说现实对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
1.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 ,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注意力、辨别
力、理解力、记忆力、表现音乐的能力 ,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 .同时
培养学生从演奏中发现美、欣赏美、进而达到创造美的能力 .
2.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 ,让教师发展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
力;促学生成长 ,充分挖掘有乐感的学生 ,为学校组建铜管乐队做准备
并形成小乐器演奏的教学新模式和教学方法 .
3.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 ,利用小乐器辅助音乐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
发展 ,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 ,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如音准能力、创
新能力、观察记忆能力及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创新 “小乐器进课堂 ”
教
小学音乐教学中小乐器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