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名词解释:
1、个性:主要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社会性:它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
3、社会化:是一个将社会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4、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5、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热使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6、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换言之,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7、情景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提供或创设的一种或多种社会情景中,启发和组织儿童对情景中所出现的社会性问题与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教师和同伴相互交换观点和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
8、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情绪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简答题:
一、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构成)
答: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1、从轻信和运用承认的评价道自己独立的自我评价: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常常是不假思索地将成人对自己纳入到自我评价体系之中。
2、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他们往往不是从事物的客观性角度进行评价,而是以自己的情绪体验、情感好恶作为评价的依据。
3、从笼统不分化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具体细致的自我评价: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是比较简单、笼统和不分化的,只有较少的学前儿童具有分化的评价能力。
4、从对外部行为的自我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自我评价:研究表明大部分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比较明显地表现为能对自己外部行为作出评价,但还不能对自己的内在品质作出评价。
5、从局部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自我评价: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有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
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结构:由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四个方面构成。
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自制力:主要表现为通过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而控制冲动性的能力,是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极其重要的基本成分
自觉性:主要表现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对禁止体验的认识和与看护人期望相一致的动机以及相应的行为上。
坚持性:主要表现为在某种困难情景中,为达到某一目的的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地一种行为倾向
自我延迟满足: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