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装修分析.docx博物馆装修分析
对江南一带博物馆室内设计的思考
曾迎春
(班级,建筑1402 学号,1400540207 专业,建筑学)
摘要:文化主题设计的特点,是以解读文化为线索、以空间规划为载体、以形式语言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在博物馆设计中,它们既有局部乃至整体上的相对顺序,又循环穿插于整个过程。设计师既不刻意诠释什么是江南水乡,又不简单地将实景真实地搬至室内,而是以模拟镜头语言的手法,将江南水乡的自然、人文元素的真实片段,利用展线上的时空变换,做了一次非线性编辑博物馆陈列显然也不应该再坚持“器物说话”的精品展示老观念。只有把文物(或仿制品)放在一个拟真的原初环境中,才可能揭示文物背后的人和故事。通过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室内设计实践,对设计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并沿着一条文化设计的“幽径”,寻求构筑设计文化的无限空间文化、内容设计、空间调度、形式对位、科技应用。
关键词:空间 原生态 光影 写真 氛围
正文:
文化主题设计的特点,是以解读文化为线索、以空间规划为载体、以形式语言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在江南一带博物馆室内设计中,它们既有局部乃至整体上的相对顺序,又循环穿插于整个过程。
一、基本审美定位
以江南的地理、人物、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为入口,对江南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文化解读后,我们发现了柔弱背后的另一个江南。江南人对柔弱错觉的宽容,甚至还有点
欣然于这种定位,或许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勤劳、善良和智慧,确实应该获得一些人生情趣的回报吧!
既然这样,不妨就将江南定位成: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完美结合吧。作为大众传播,拟人化的、“有我之境”的美,也很亲和、贴切。
二、形式语言大要
在大众传播学看来,电影事业和博物馆陈列极有共性——都借助形象的手段为媒介进行大众传播。考虑到这种相似性,国际科学院在学科分类中将它们一起列入了形态科学的视听文献类。
应该重视用镜头语言来表达视觉冲击力,但也要体会镜头语言背后对真实的强调。这个“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分寸的把握,就是营造一种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能力。设计师既不刻意诠释什么是江南水乡,又不简单地将实景真实地搬至室内,而是以模拟镜头语言的手法,将江南水乡的自然、做了一次非线性辑。
三、原生态场景的大量应用
考古界越来越重视发掘现场的环境研究时,博物馆陈列显然也不应该再坚持“器物说话”的精品展示老观念。只有把文物(或仿制品)放在一个拟真的原初环境中,才可能揭示文物背后的人和故事。
全复原、半复原及象征性复原的针对性应用,避免了过于追求写实时易流俗于形而下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江南水乡展览,本身也构成了原场景。
四、信息节奏的控制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信息输出的节奏应有变化,这才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性规律,也避免了疲劳效应。
比如,“吴越春秋厅”中,利用场景、器物的交替变换,营造了明显松信息节奏。
五、功能性展示及信息组团
将器物辅以简单的使用方法再进行展示,以及将相关信息在空间和概念上进行联系、组合,有助于增强展览的效果。
江南百业的展示中,多种工具的组合展示结合写真雕塑的使用情况,以及整个展览中以场景或重要文物为中心,整合器物、版面、道具、铭牌、背景画等的群组性展览团块,都起到了1加1大于2的效果。
六、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
多样性的展览形式是匹配不同受众的必要手段。三维场景和二维版面,配合多种道具及多媒体等形式,既强调体验,又将分类专题一一分层表现,延长、丰富了心理展线,同时满足走马观花和细细品味等不同受众兴趣。
另外,一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场景,也是带动观众兴趣的亮点。
例如,街角的儿童游戏场景,踢毽子、套圈、跳房子之外,几个小孩坐着租“小人书”——连环画——的场面,有过同样经历的江南人,到了这里无不思绪万千。
七、光与影
除了照度、色温外,博物馆还有其他比普通展览用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于暗区的重视,要兼顾文化气息和光影变换间的情绪调节;另一方面,整体偏暗的设计难度,也是为了长期运营中的经济节能作考虑。
另外,一些打破常规的光的应用,也是设计中的得意之处。
例如,豆腐作坊处,背后引入天光,使整个场景不呆板,又能巧妙的令人产生空间延伸的错觉。染布、晾布的场景,也引入了顶部的天光照明,更逼真。
八、氛围的营造
博物馆中的氛围营造,主要指室内小空间表现室外大空间的精巧手法。否则,即使完全按比例将实景移至室内,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水牛耕田的场景,用局部的写实拼接,将耕种与家禽等组合到一起,真实地反映了一家之主——辛苦、勤劳的老农,以及江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风气。
博物馆装修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