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疗
.
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
概述
亦称慢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生性肿瘤,主要涉及髓系。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并有不成熟性,在受累的细胞系中,可找到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病程发展缓慢,脾大。CML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
.
2
流行病学
全球发病率约1/10万,占全部白血病的20%左右;
-,占白血病的第三位;
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一般随年龄而增加,以45~50岁为高峰, 男性高于女性;
.
3
病因(不肯定)
1、电离辐射
离子照射与t(9;22)有关,可诱导G0期细胞(如多能干细胞)发生蜕变。
2、化学因素
化学制剂如苯;第二肿瘤日益增多。
3、病毒因素
RNA肿瘤病毒能改变细胞内DNA中的遗传密码。
4、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于白血病发生的影响是肯定的,但白血病绝对不是“家族遗传性”疾病。
.
4
病程演变及临床表现
1、慢性期(chronic phase,CP)
1)病程1~4年
2)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中年多见,男略多于女;
3)起病缓慢隐袭,于健康查体或其他情况就医时发现血象异常或脾大确诊。
4)代谢亢进:乏力、低热、多汗、盗汗、体重减轻等
5)粒细胞明显增多,原始(Ⅰ+Ⅱ)细胞<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淤滞症:WBC>200×109/L,可表现呼吸困难、发绀、脏器梗死、眼底静脉扩张、视乳头水肿、眼底出血等。
.
5
2、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AP)
1)病程几月~数年,原因不明的发热;
2)脾脏迅速肿大;贫血、出血加重;胸骨骨骼疼痛。
3)血或骨髓原始细胞 >10%,血中嗜碱粒 > 20%;
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高;可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
4)CFU-GM培养,集簇增加而集落减少。
.
6
3、急变期(blast crisis,BC)
1)慢粒终末期,与急性白血病类似;
2)预后极差,数月内死亡。
3)多数呈急粒变,20~30%急淋变。
4)NAP积分增加
5)三大特点:骨髓增生加速;原始细胞危象;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血象:白细胞迅速增高(原粒+早幼粒细胞>30%)
中重度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个别剧增;
骨髓象:原始细胞/原淋+幼淋/原单+幼单>20%,原粒+早幼粒细胞
>50%。
.
7
有以下临床表现时考虑急变:
1、不明原因发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无效
2、进行性难治性贫血
3、明显的出血倾向
4、进行性肝脾肿大
5、肌肉、骨、关节疼痛
6、纳差、消瘦、盗汗、疲劳、忧郁等进行性加剧。
7、其他表现: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受累、
髓外肿瘤的形成等。
.
8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常>20×109/L,可达100×109/L以上。
<5%,原粒+早幼粒<10%;急变时↑
↑,嗜酸、嗜碱粒↑
、PLT减少
,急变时↑
2、骨髓象
与血象相似---增生极度活跃,以粒系为主,原始细胞<10%,
中晚幼粒↑,嗜酸、嗜碱粒↑。
.
9
3、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
1) 90%以上慢粒出现Ph染色体,t(9;22)(q34;q11)
即9号染色体长臂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编码蛋白为P210,较正常C-ABL基因产物P145有明显增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粒系转化和增殖。
1960年,Nowell等发现骨髓细胞中有费城染色体Ph’。
1973年,Rowley等证明Ph’是t(9;22)(q34,q11)。
.
1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