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选用和推广.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选用和推广邓贺明冯家春胡亚敏(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36065 )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其中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 其面积为 1466 万公顷, 总产为 6300 多万吨, 分别占全均每 667m 2 产量水平已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 50kg 左右,逐渐提高到本世纪初期的近 300kg 。产量水平的历史性提高, 除了日益发展的农资( 化肥、农药、调节剂等) 产业和农业生产不断完善的配套技术设施以及更加科学的栽培技术的拉动外, 还与小麦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 育成的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的新品种相继应用于小麦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各省小麦品种实现6 次以上的更新换代,为我国小麦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种子企业能够在小麦新品种的开发利用上做到选好用好对路品种, 确保小麦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保证企业的稳定利益, 本人就种子企业在选推小麦品种上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供参考。 1 要稳中求高求新选品种新审定的高产品种最被种子企业看重, 因为新审定的高产品种应用到生产上大多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而多数农户又有求新尝试的心理, 一般刚进入市场的新品种都能卖上好价钱, 企业推广利润高。但多年小麦生产实践中反映出小麦新品种经常出现高而不稳的情况, 最终能被生产所认可的品种并不太多。这主要是一些新品种都是在 2~3 年内完成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被审定的, 其本身的个别缺点因气候因素未能表现出来, 在生产上时间一长其缺点慢慢显现出来, 农户不能接受, 限制了进一步扩大推广。如豫麦 21、豫麦 13、徐州 21 等品种在生产上因表现抗病性较差已不再利用;豫麦 51 等新品种因表现抗耐穗发芽较差,也无法在生产上扩大应用; 偃师 9 号因表现面粉色黄发粘、适口性差, 生产上早已停用; 郑麦 902 3 抗寒性差, 播种期稍偏早即出现明显冻害, 给生产造成损失,在 2003 和 2005 年黄淮麦区出现大面积田间冻害现象,给生产户和种子经营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预计 2005 年秋种该品种的生产面积将会有明显的下降。因此, 种子企业和推广部门在选新品种时, 必须要首先做到充分了解和掌握该品种的生态型(冬、半冬、弱春、春性)、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了解生态型是用于考虑品种的适应推广区域和种植茬口, 以便进行合理的品种布局。把握品种的特征是为了在引种、示范和推广时不要弄错品种或因此而出现不应有的品种权纠纷事件。充分掌握新品种的特性是为了提高品种推广中抗御风险的意识, 采取有效的栽培技术, 以达到趋利避害、高产稳产之目的。对个别有重要不良性状( 对穗发芽敏感、不抗花叶病毒病和易感黄矮病)的品种应尽量不选用,以免给生产和企业造成损失。目前生产上应用年代较长的老品种豫麦 18、豫麦 49、小偃 22号、陕 229 、皖麦 19、石 4185 、济麦 19 等,实际上大多种性已有退化,丰产性、稳产性均不突出,但多数农户在未充分认识新品种时仍不愿放弃, 对这些品种种子企业又不得不选用时, 应尽量考虑压缩繁殖推广规模。同时, 要加强对新品种的宣传引导和布点示范工作, 并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召开现场观摩会, 让农民能真正看到新品种的田间表现优势和实际增产效果, 以确保新品种的推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选用和推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c6988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