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养生于俊生绪论四时养生的原则 1、顺应四时养生的意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绪论 2、顺应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四时自然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顺四时综合调养春季养生?“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养生?一、春季的时段根据我国的传统的季节划分方法,每年农历的一、二、三月,公历的2、3、4 月为春季。春季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大节气。?二、春季的气候特点?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 2月6日前后, 立春为春季的第一日,这时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渐上升。人们可逐渐感到一个万物更新、冬眠动物开始复苏、充满生命力的季节即将开始。春季为风向转变时期,低气压和高气压(气旋和反气旋)的变化频率在春季最高,因此,春季有风多、风速大、风向变化快和天气多变的气候特点,尤其是早春,气候变化更大,昼夜温差悬殊,天气乍寒乍热。所以,有“春主风”,“善行而数变”之说。严寒之余威尚未退尽,春日之阳光也尚未充沛,春风仍带着冬天的寒意,人们要注意气候的变化,以防气候乍变而引起的外感。春季养生?2、雨水雨水,在每年公历 2月19日或 20日,时值“七九”期间, “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已过,雨量逐渐增加,气温渐渐上升。?3、惊蛰惊蛰,在每年公历 3月5日或 6日,惊蛰日已值“九九”,天气转暖, “雷鸣动,蛰虫(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惊蛰时节万物复苏,草木生发萌芽,人类的新陈代谢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旧病也常常在这个时节复发,正所谓“百草回芽,百病易发”。春季养生?4、春分春分,在每年公历 3月20日或 21日。春分有两重意思。一是说,春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均等,各为 12 小时。另一种意思是说,春分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它平分了春季。春分之日,天地间阴阳交合,春气调和,万物新生。人们可以晚点睡,早些起,多去庭院散步,使情绪舒畅,赏心怡情,才能与“春生”之机相适应,符合春季保养“生”机的道理。正如大文豪欧阳修对春分时节的精彩描述: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春季养生?5、清明清明,在每年公历 4月4日或 5日。《岁时百问》说: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阴雨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乍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春季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脑等疾患的多发季节。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加预防。?6、谷雨谷雨,在每年公历 4月20日或 21日。由于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人体在这段时间内更为困乏,所以要注意锻炼身体。谷雨也是种花养草的大好时机,春天种花,夏天赏花,能陶冶情操、焕发青春、活动筋骨、增强活力。春季养生三、春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阴消阳长,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相应, 向上向外疏发,各种生理功能逐渐活跃,新陈代谢日趣旺盛。?(一)风为百病之长?春季多风,多招致传染病发病中医学认为,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主要的外来致病因素, 为百病的先导,其他邪气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春季多见风寒、风湿、风温等合并兼挟为患。由于春天气候多变,天气乍寒乍温, 加之人体在这个时节抗病能力下降,所以,春季正是流感、脑炎及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和传播季节。调查资料还表明,早春时,白喉、麻疹、猩红热、肺结核等疾患的发病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季节。在“倒春寒”时,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尤多。春季养生?春季是关节炎的好发季节特别是“雨水”时节过后,由于阴雨天较多,尤其是早春的南方,既寒冷又潮湿多风,风寒湿三邪俱全,侵入人体就容易导致关节疾病。现代科学已证实了关节痛的发作和恶化,是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气压和湿度两个要素的综合变化。早春季节正是气压低、湿度大的阶段。?养生要“春捂秋冻”在此时节,人们应以“春捂秋冻”为养生原则,不可暴去衣服, 应适当保暖,使人体在活动后稍有微汗,以开泄皮肤,使阳气能外泄,气机畅达。元代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说: “当春之时, ……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风冷易伤腠理,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一重,不可暴去。”
四时养生-PPT课件(精心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