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尝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广大物理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在不断的思考和总结,进行各种尝试。
一、转变教育思想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课后提不出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对课程内容的每一个细节作详尽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一一予以告诫。
教师教好物理学,关键是教思路、教方法。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勤于思考,富于联想,善于总结”,培养学生自觉地、努力地锻炼自学的能力。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大气压”时,学生通过感受拉开两个小橡皮碗需要用很大的力来体会大气压力的存在;再通过观察瓶内被热水烫过的饮料瓶盖上盖,温度降低后被瓶外的空气压瘪的实验进一步感受大气压的威力。
2、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
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向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创设物理情境是营造探究氛围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物理学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理念的有效手段。教师营造让学生观察与实验的条件,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教师通过演示不同的电阻丝与小灯泡串联时,学生观察的现象是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引起学生的思考:1、小灯泡的亮度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电阻丝的哪些因素能影响电阻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探究电阻丝的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科学猜想法、实验法、类比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逆推法、数学工具法等。例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运用了科学猜想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探究“合力”和“总电阻”的概念时,运用了等效法;学习“电流”和“电压”的概念时,运用了类比法。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要有创造性,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靠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遵循创造性思维的两条原则,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
[职称论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尝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