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同济大学简介.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同济大学简介同济大学( 英语: Tongji University ), 简称“同济”, 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 21 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是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是一所历史悠久、声望卓越、享誉海内外的世界著名综合性大学。学校由德国医生埃里希· 宝隆( Dr. Erich Paulun ) 于 1907 年创办, 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在 19 世纪 50 年代之前一直采用德语教学, 被誉为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医学家、艺术家和工程师的摇篮, 综合实力位居大学前列。基本信息所属地区:中国上海主要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简称:同济国家重点学科: 21 个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硕士点: 144 个创办时间: 1907 年类别:公立大学院士: 20 人学校类型:综合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属性: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现任校长:裴钢知名校友:贝时璋,周祖翼,李国豪,裘法祖等中文名:同济大学外文名 T: ongjiUniversity 目标定位: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世界一流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 25 个简介: 同济大学是国家“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 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 始终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均衡发展, 综合实力位居大学前列。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她创建于 1907 年, 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 同济" 意蕴合作共济。 1912 年增设工学堂, 1923 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 192 7 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 1946 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 1952 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 1978 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交流, 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 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 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1995 年实现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 1996 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被国务院领导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 同济模式"。 2000 年4 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9 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是首批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作为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被列入国家财政立项资助的" 211 工程" 和大学行列。同济大学现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外国语、人文、法政、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医学、理学、交通运输、汽车、海洋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与力学、传播与艺术、女子学院及软件学院等学院, 还建有继续教育、高等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网络教育、汽车营销及电影学院等, 学校还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2 个本科专业、 218 个硕士点、 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博士授权点 94 个, 16 个博士后流动站, 全日制学生近 4 万人, 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 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人, 工程院院士 7人, 教授等正高级职称者 83 0 多人, 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者 1470 多人。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 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26 个。学校还设有 6 个附属医院和 3 个附属学校。同济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 逐步形成自身的五大办学优势: 历史悠久、学风严谨、师资实力雄厚的传统优势;建筑、土木、海洋、环境、车辆、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学科优势;博采众长,对德(欧) 交往" 窗口" 的国际交流优势; 立足上海、紧密结合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地域优势; 直属中央、服务于全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建制优势。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同济大学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 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

同济大学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uandao1680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