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讨
【摘要】本文在高校面对劳动教育整体被弱化、价值观被异化、劳动能力有限的问题上,基于高校的使命,试提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并倡导全社会各环节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
一、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有更高的立意。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来获得教育,而劳动又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可以锻炼人的体能,在劳动过程中提高劳动能力,懂得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脑力劳动可以调动人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参与。国外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培养的能力中,非认知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80%的回报,而认知能力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性较弱[1][2];我国研究表明,大学期间个体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初职月薪均产生显著影响[3]。可以看出,手脑并用时的劳动教育可以使非认知能力提高。简言之,劳动教育在青年大学生能否把握人生获得成长与成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上,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让青年大学生从中得到发展。本文的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手脑并用所带来的青年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第一,高校有关劳动教育课程缺失。这里的劳动教育课程,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学校教学计划里的劳动课程;二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目前高校暂未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材料内容也较少,不能够给青年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系统的学理性劳动课程,要对青年大学生施以劳动教育也是
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指的是,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将劳动教育看作是提升自身素养的一种途径。目前,老师和学生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限。第二,劳动价值观被异化。受中国古代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的钳制,许多青年大学生认为一线劳动者就是社会地位低的表现。高校不是一座孤岛,其开放与包容让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了可乘之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炫富等思想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从而其劳动价值观被异化,主要体现在很多青年大学生图一时之快,在网上进行网贷、裸贷等。第三,劳动能力水平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迅速提高,如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5岁之间,他们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几代人的希望,他们成为家里的“小皇帝”,从小就没有劳动的机会,不会打扫卫生、不会洗衣服,从而导致了青年大学生劳动能力水平有限。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期高校要肩负起价值引领、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的历史使命[4],要求高校要有更高的站位与前瞻意识。小学、初中、高中的主要责任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劳动能力的养成等方面,高校的劳动教育应有所侧重。本文认为,高校的劳动教育首先应要牢牢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明确高校的劳动教育仍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因为只有实实在在劳动了
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