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方言语法初探
摘要: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一个地方的方言能让我们挖掘出很多与 之相关的文化,同时方言也是地方文化保护的一种重要方而。通城方言晦涩难懂,保留了大 量的古代汉语特征隐含着独特的地方文化。本文将从语法方面对通城方言做一个简单的探析, 希望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语法方言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幕阜山北麓。东南界江西修水县,西与西 北毗邻湖南省岳阳县、临湘市,北与东北与本省崇阳县相邻。通城的位置决定了她的文化是 三省融合的结果,不属于真正的湖北文化。其语言也不同于湖北大部分地区通行的西南官话, 而是赣语和湘语的混合语言。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通城方言的分区至今不明确。上世纪30年 代赵元任先生编著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将通城方言归为赣方言,并且将附近湖南的岳 阳、临湘、平江方言都归于赣语。通城方言与赣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绝不属于赣语,临 近的咸宁方言属于赣语,但通城人与咸宁人根本无法用方言沟通,咸宁话是赣语与西南官话 的衍生物,而通城话是湘语赣语的衍生物。赣i吾与湘语的最大不同在于演化过程中浊音清化 的不同,赣语的共同点是:古代的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送气的清音,无论平仄; 而湘语则相反,全部或大部分演变为对应部位的不送气清音。通城方言则在这两者之间选择, 部分取于赣语,部分取于湘语。但取于湘语的更多。
通城话是数千年来由居住在通城这块上地上的人们孕育而成的社会现象。由于通城地处 湘语、赣语和北方话的结合部,加之又是历史上人口迁徙频繁的地域,使通城话的成分显得 古老而又复杂,造成了讲通城话的人在与外地人的交往时产生了严重的障碍。正因为如此, 通城话早已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并称之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但是由于 当地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导致教育落后,至今没有出现语言大家。加之通城方言生僻复杂 外地人很难听懂,所以该地方言还鲜有研究,与之相关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从方言事 实出发,对通城方言的语法作一个简要的描述和说明。
一、助词
“倒”经常粘附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边,读作/tau/21,近似普通话“倒”的音,在通城 方言中助词“倒”有如下几种用法。
⑴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边,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相当于普通话里的“着”,例如:
我拿倒(我拿着)
站倒(站着)
也端倒一盆水(他/她端着一盆水)
扑倒(趴着)
其中,如果仅由动词、形容词带“倒”或是动词、形容词带“倒”并仅带宾语的结构简 单的句子末尾,还可以带助词“在/ts ai/51”,强调动作正在进行并持续着,例如:
我抱倒在(我正抱着……)
红倒面在(正红着脸)
端倒一盘菜在(正端着一盘菜)
大门开倒在(大门敞开着)
电视放倒在(电视一直开着)
(2)用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己经达到目的,相当于普通话的“着/zhao/",例如:
一下子打倒忒/t ei/214 (一下打着了)
嗨个东西找倒忒(那个东西找着了)
小偷捉倒忒(小偷抓着了)
“则1”充当助词主要附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如:
慢慢则哇(慢慢地说)
轻轻则脚(轻轻地走)
葡萄猩红则(葡萄长得红红的)
长得雪白则(长得很白净)
在句中主要充当状语和补语。
⑴充当状语
也戚戚则把东西拿脚忒(他偷偷
[通城,方言,语法]通城方言语法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