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音乐基本乐理知识
复调音乐基本乐理知识集锦
18世纪后半叶起,主调音乐占优势,对位受到和声的制约,写 法上从自由节奏的线条织体转变为动机式的旋律短句与和声结合。 复调技术与主调音乐的形式特别在奏鸣曲式的乐曲中紧密地融合在 一起,赋格与赋格段在古典派与浪漫派作曲家的创作中成为发展主 题展开乐思的有效手段。《马太受 难曲》后,不少杰出的浪漫派作曲家也努力仿效巴赫的复调创作手 法。,而且企 望能返回到16、17世纪的音乐中去,这表现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对 卡农的喜爱甚至超过了赋格。到浪漫派后期,由于分解和弦的大量 使用,旋律线条变为和声性,致使对位愈来愈和声化,甚至成为分 解和声的一种装饰。'运用中一方面更强调不协和 和弦的各种手法与半音的变化,另方面也像W. 个主题的同时结合,如《纽伦堡的歌唱师傅》序曲的再现部。总之, 在浪漫派后期,复调音乐虽居于次要地位,但仍是创作中不可缺少 的一种表现手段。
20世纪作曲家的作品风格,比之上一世纪来有巨大改变,调性、 调式与和弦结构的复杂化取代了己往的基本自然音体系的技法。自 1910年后,许多作曲家都热衷于完全自由地使用半音音阶的全部12 个音,有的具有调性中心,;有的否定调性中心,如A. 勋伯格;有的采取双调性、多调性的结合,。双调性或多 调性,由于几个曲调调性不同,有着相当程度的独立性,从而加强 了对位的效果。无调性音乐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动机的组织,它将旋 律线条置于显著地位,而使和声退居其次。近代的线条对位一词,原 是形容早期复调音乐形式的,现在则常用来形容一个与和声无关, 纯由旋律线的交织而形成的结构。比起19世纪来,20世纪中复调 音乐又居优势,但不是帕莱斯特里纳或巴赫时代的意义,写作技法 上,旋律多采取自由的与有伸缩性的发展;主题常作倒影或逆行的处 理;在组成对位时,更多地使用复杂的节奏组合,这是现代复调音乐 的主要特征。
复调音乐作为一门课程包括对位、卡农、赋格等
复调音乐基本乐理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