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问题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污名便是其中之一。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问题学生污名的概念并提出了问题学生污名的假设模型。其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别从公众视角和问题学生视角出发,了解了问题学生污名的现状和特点,并借助扎根理论提取了问题学生污名的核心类别。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问题学生污名知觉问卷和设计了问题学生污名归因与应对情境测试,揭示了问题学生污名知觉特点及内在关系,分析了问题学生污名归因与应对的特点及与污名知觉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了问题学生污名知觉对其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结果。最后,采用路径模型和回归分析,分析并阐释了问题学生污名知觉、污名应对以及污名结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整个研究分为5个部分11个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问题学生公众污名普遍存在,其主要特征为:公众对问题学生的评价更多是负面的;公众对问题学生的情感反应以消极情感为主;公众对问题学生的行为倾向以拒绝或躲避为特征。 2、问题学生污名知觉由三个维度构成,即:公众污名觉知、公众污名赞同和自我污名认同;其中公众污名赞同在公众污名觉知与自我污名认同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问题学生污名知觉存在性别和学生来源上的差异。 3、在污名归因方面,对于不同污名情境事件,问题学生的污名归因在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和污名知觉类型上有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在与教师有关的污名事件中,问题男生比问题女生更倾向于认为它是由教师的偏见造成的; 抗争型污名知觉的问题学生比免疫型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它是由教师的偏见造成的,而侵入型污名知觉的学生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个人。在与同伴有关的污名事件中,托管生比中职生更倾向于认为它是由同伴的偏见造成的;侵入型污名知觉的学生比免疫型学生更不愿意将其归为个人的原因。 4、在污名应对方面,郊区学校学生比城区学校学生更多的使用行为避免来应对污名情境;在问题解决上,、入校6个月以下的学生比入校19个月以上的学生更多使用接受顺从策略和认知抽离策略。污名知觉类型主效应显著,主要体现在抗争型学生比免疫型、侵入型学生更多使用问题解决和行为面对两个策略,抗争型学生比侵入型学生更多使用认知分析策略。相对于偏见归因和二者归因的问题学生,个人归因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认知分析策略。 5、污名知觉对不同污名结果的影响作用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 在污名知觉与自尊方面,侵入型污名知觉的学生无论是肯定性自尊还是否定性自尊都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类型的学生;自我污名认同和公众污名觉知对自尊起到预测作用。(2)在污名知觉与问题行为方面,相对于免疫型学生,抗争型和侵入型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更为严重,抗争型学生表现的更为冲动;自我污名认同和工读生对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在污名知觉与社会适应性方面,免疫型污名知觉学生在社会人际适应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抗争型和侵入型污名知觉的学生,免疫型学生的得分在心理能量上明显高于侵入型污名知觉的学生,免疫型学生在心理抑制上的得分要显著低于抗争型学生;自我污名认同对社会适应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4)在污名知觉与主观幸福感方面,侵入型污名知觉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低于免疫型学生,自我污名认同可以预测幸福感的程度。 6、在污名知觉、污名应对与污名结果关系方面,污名应对在污名知觉与污名结果之间具有中介效应,但是两种应对方式的中介路径和效果有较大的差异; 自尊与污名应对共同在污名知觉与污名结果(问题行为、社会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污名接近应对对污名知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总之,通过综合讨论,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了研究理论假设,也初步验证了问题学生污名的假设模型,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关键词:问题学生污名,污名知觉,污名归因与应对,自尊,中介效应,调节效应 ABSTRACT Problem students are iIlfluenced bymany factorS during theirdevelopment, one ofwhich ,theC0ncept ofstigma forproblem students was defined aIld ahypothetical model 0n stigma forproblem students was proposed, based on ,using questionnaire andinteⅣiew,statusquo andcharacteristic Ofstigma forproblem students were explored f如m theperspective ofth
问题学生污名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