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一:心存感激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对我们拥有的一切。
我们生活在先辈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了的世界中,我们远离了蒙昧和野蛮,远离了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时代。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先辈,心存感激。
我们不必去捕鱼狩猎,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我们不必去采桑织布,却能享受到锦衣华服。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同辈,心存感激。
当我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我们是极易夭折的;当我们青春年少不谙世事时,我们也极易误入歧途。今天,我们能强健而正直地生活着,我们应该对那些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用关爱扶持我们的人,用智慧启迪我们的人,用美德陶冶我们的人,用真情沐浴我们的人,心存感激。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虚荣;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
心存感激,是一种朗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天空因此而变得湛蓝,空气因此而变得湿润,美好的事物因此而变得离我们很近很近。
——选自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
2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二:大学的理想与使命
【内容提要】现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和使命,是培养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良好的大学教育应当造就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民族的良心。我们的教育还存在很大的缺憾,其根本原因是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探索很不够,忽视对学生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的培养。这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更不可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应当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使大学成为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场所,使受教育者健康地成长,和谐地发展。
【关 键 词】大学理想/教育目标/理性精神/创新能力
【 正 文 】
理想总是高于且先于现实而存在的。没有对于什么是良好的大学教育的理想,没有某种关于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理想,我们就无法从事教育。教育正是牵涉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的潜能的唤醒,是浸淫于“文化—心理”之间的精神创生。 大学的理想和使命主要是通过“人的培养规格”来表征的。我们的大学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无庸讳言,我们对于教育中这个最为核心和最为根本的问题缺乏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研究。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这份著名报告中所指出的:“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陈规的特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1]
我们需要不断地、严肃认真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这是一个关涉教育的理想与使命的问题。 一 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多元?平等的社会,一个推行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一个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日益加速的社会,一个需要竞争与合作的社会,一个其活力与综合国力取决于全民创新能力的社会,我们的大学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的人。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
。
理性精神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智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二是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俗话说得好,“谣言止于智者”。谣言之所以能够止于智者,是因为智者不会轻信,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去判别。
、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
拥有知识并不见得就有教养。只有当知识转化为个性特征和人格特征,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时,知识才成为了个人的教养。
一个人的基础文明的教养越广博、越深厚,他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就越强。我们可以从以下公式中得到说明:
A[n][,m],m(m,1)(m,2)„„(m,n,1)
我们可以将m视为一个人的总的知识储量,把n视为他从事某项活动具有的有效知识量;而所谓有创造无非是结构的重组,正如人们所指出的,没有新的要素,只有新的组合。也就是说,知识愈丰富,组合出新的最优化结构的可能性就愈大。
。
如果说,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是博的问题,那么,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就是专的问题。博与专的问题是人的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博”的重要性就犹如挖井,如果井口很窄,就不可能挖得很深,高山之所以“高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