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在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中.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在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中, 梁晓声所创作的知青小说无疑是独特的: 他把“悲壮”与“崇高”带给了我们,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定时代所闪耀着的“英雄主义”的光芒。一为了能更好地探讨梁晓声知青小说的主题意蕴, 我们不妨先对知青小说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以便明确梁晓声在知青小说中的特殊位置, 找准其在知青文学中的座标。“知青文学”是上世纪 80 年代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 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 它的特殊性不仅和“文革”相关联, 还和 60 年代末期将数百万知青投入农村这一历史事件相联系。那时,知青们怀着真诚的革命热情奔赴农村,实行自觉的“改造”。但他们于生活的底层一次又一次目睹和遭受“苦难”的袭击, 他们终于发现现实欺骗、嘲弄了他们。当一个历史转折时代到来的时候, 他们开始了理性的反思。于是, 反映知青生活表达知青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的文学应运而生。在“知青文学”中, 影响最大、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知青小说。引领知青小说潮头的是以卢新华的《伤痕》和竹林的《生活的路》为代表的知青“伤痕小说”。我们发现,文本中充满了对“文革”悲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在这里,知青们美好的青春、信念被一点点埋葬, 心灵被一段段扭曲。这类小说中有对生活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有回首往事的悔恨与悲哀。可以这样说,知青“伤痕小说”唱出了那代知青的人生“悲歌”,它燃烧着满腔的愤怒与沮咒。知青们心灵的创伤、积压的情感, 通过小说这一载体以一吐为快的决堤气势冲向社会, 它的每一声带血的呼喊, 都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有力控诉和批判。当伤痕的情感潮流决堤般地渲泄之后, 知青小说便走上了理性的河岸, 开始了艰难的“反思”历程。知青“反思小说”的源头之作当推靳凡的《公开的情书》。这是一部以爱情与理想的乞求为线索,表现一代知青崇尚科学理性的思想特点的小说。孤傲的气质、坦诚的情感、深刻的思辩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在当时较为独特的艺术魅力, 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读者。此时的“反思”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那时生活的留恋、迷惘, 暗示一种情感的较为理性的回归; 有的则从文化和哲学角度对知青生活进行深刻的观照, 或写知青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弱点(如, 张抗抗的《隐形伴侣》); 或借知青生活追寻理想的文化人格(如阿成的《棋王》) 。此后,知青小说在生活评价上开始发生“分裂”:或者继续坚持对“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的否定和对生活荒谬性的冷静批判; 或者在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 维护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 并且不断地将“知青”投身运动抽象化, 并坚决地捍卫这“极其热忱的一代, 真诚的一代, 富有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代”(梁晓声《我加了一块砖》, 《中篇小说选刊》 1984 年第 2 期) 。梁晓声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最为赤诚与顽强,也最具代表性,他用他的笔为知青一代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而“英雄主义”则是这座丰碑永远的魂。二梁晓声有过七年在北大荒的“知青”经历,这为他创作知青小说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基础。刘再复曾说过:“事实上,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生活的‘敏感圈’, 作家在自己的‘敏感圈’中, 有自己独特的素材积累、情感积累, 有自己的心灵体味过的许多动人的东西。作家在这个敏感圈中, 完全处于自由状态, 文学研究 WENXUE YANJIU

在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6-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