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建议
成都列五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
一、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学作品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章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纵观近几年的语文中考阅读,感悟性题,开放性题和欣赏类题受到出题者的青睐,那么散文阅读也必然成为现代文阅读的首选. 就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阅读来看,散文阅读已占现代文总阅读量的二分之一。
三、成都市中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
从题材上看,成都市近三年中考分别选用了《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和《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三篇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哲理趣味的优美散文。
从考查的能力要求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重要核心,“分析综合”是最重要的能力考点。
从中考散文的题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整体感知作品的中心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表达的情感。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4、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段落的内容及作用。 5、鉴赏、评价文章局部或整体突出的艺术特点。
6、能准确简明地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且进行适当的拓展。
(四)考点聚焦
思想感情
结构线索
表现手法
品味语言
思想感情
常见题型:
(1)理解题目
例如:2009年成都市中考阅读《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试题: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
(2)阐述感悟
例如:2009年杭州市中考阅读《向一棵树鞠躬》试题:“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3)体会情感
例如:2009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阅读《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试题:文章第5段中的“大吃一惊”,除了具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外,还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探究原因
例如:2008年重庆市中考阅读《别踩疼了雪》试题: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
应对策略:
(一)结合全文内容,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009年成都市中考题)
问题: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
解析:通读全文我们发现,我有着一个漫长又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偶遇野菊花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使我获得了新生的希望和力量,以此为题内涵丰富,既要概括出我的生命历程,又要点到野菊花对我的启迪和意义。
(二)结合关键语句,揣摩句子蕴藏情感
(2008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作者把取暖的火炉比喻成“有着金嗓子的歌手”,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意?
解析:关键句是文章的“文眼”,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点。抓住文中“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这一关键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火炉“噼啪噼啪”的燃烧声,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这里面蕴涵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感激之情。
(三)结合个人阅历,思考作者价值取向
(2008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阅读文中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解析:认真阅读文章,联系辛弃疾的生活背景和古城墙的遭遇,我们发现: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2、结构思路
常见题型:
(1)根据线索,概述情节。
如2008年安徽省中考阅读《系在风筝线上的……》试题: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 )→糊纸涂色→( )
(2)围绕中心,安排详略
如2009年成都市中考阅读试题: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前几段花去大量笔墨叙写“我”常年生病的情况?
(3)找出线索,分析作用。
如2008 年徐州市中考阅读《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试题:结合全文,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
应对策略:
(一)循时空、行踪的变化,找线索
(二)寻贯通始终的事物,找线索
问题:如果把文章的标题“一只土碗”改成“转变”,你认为怎么样?请阐述理由。
解析:我们通览全文,结合题目,不难看出,该文的结构线索就是文题“一只土碗”,文章围绕这一线索贯穿了许多情节,而“变化”情节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能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作答:不可。理由:①“一只土碗”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始终,文章的情节都围绕它展开;②以“一只土碗”为标题,寓意含蓄,可以引起读者兴趣;③
散文阅读专题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