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常规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
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
生理变化
:新生儿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红细胞明显增高,但两周后就逐渐下降,男性儿童在6-7岁时最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25-,13-15岁时到最高值,而后因生理因素而逐渐下降,到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以后又逐渐增高与男性水平相近.
病理变化
:
1).相对性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多见于脱水致使血液浓缩,如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
2).继发性增多:慢性肺心病,某些肿瘤等.
3).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同时有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见于各种贫血
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形态学分类
发病机制分类
主要临床类型
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红细胞型
发病机制分类
主要临床类型
形态学分类
,幼红细胞或红细胞生成素的免疫性破坏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红细胞型
3 .骨髓被异常细胞或组织所浸润
骨髓病性贫血
正红细胞型
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大红细胞型
慢性疾病(炎症性)贫血
正或小红细胞型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性贫血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发病机制分类
主要临床类型
形态学分类
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病等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红细胞破坏增加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棘形红细胞增多症
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正红细胞型
发病机制分类
主要临床类型
形态学分类
无氧糖酵解途径红细胞酶缺陷所致
溶血性贫血如丙酮酸激酶缺陷等
缺乏磷酸戊糖旁路或谷光甘肽代谢所需酶
变异溶血性贫血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变异等
正红细胞型
同上“珠蛋白合成障碍”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发病机制分类
主要临床类型
形态学分类
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型不和的输血后溶血
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
正红细胞型
创伤性心原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正红细胞型
,物理及生物因素
化学毒物及药物引起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溶血性蛇毒
正红细胞型
发病机制分类
主要临床类型
形态学分类
脾功能抗进
正红细胞型
失血
急性失血后贫血
正红细胞型
同“缺铁性贫血”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临检三大常规v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