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
四年级下册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
2
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种树方法在生活中见过吗?在哪儿见过?
,延伸:刚才我们研究的是12米长的路,如果是100米,1000米,或是更长的路,要是再画还行吗?(太麻烦了),那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说一说:先用总长除以每段的长度,求出段数来,再根据 具体情况判断是+1, -1,或是不加也不减
1
5
三、反馈练习
1、为了美化校园,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同学们需要领多少树苗?
2、如果让你再出一道题,你想怎么出?
小结:回忆刚才的研究过程,一开始我们研究了每隔3米种树的情况,然后呢?最后我们通过观察表格找到了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像这样通过(指板书)选取多个例子,观察比较,从而找到数量之间关系的策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而且我们借助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这也是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1
6
课后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曾经被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现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 任课教师都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 。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同时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通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认为“植树问题”就教学而言,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引出“间隔数”与“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情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使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总长÷间距=间隔数”,并通过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处理得比较好:
1、课堂上学生思维灵活,敢说话,敢说自己的想法,说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训练。
2、这节课主线明朗清晰,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我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认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