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分析及启示.doc“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分析及启示前言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来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这对基本矛盾的运动中, 分工既为因也为果, 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分工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推动力, 而且, 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导致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如此循环反复。当代分工的发展符合三层动力机制,即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两市一省“和中有分, 分中有和”。“分”是指在一体化发展中要做好分工,明确功能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和”是指在合理的宏观分工布局之下, 协同发展, 共享由于分工促进的生产率提高带来的硕果。目前京津冀产业结构严重同质化, 没有形成科学的分工布局, 进程缓慢。未来, 在中央今年提出的“四个立足, 七点要求”的战略指导下,三省市要抓住重大机遇,积极主动,切实推进京津冀实质性、深层次协作,必将呈现“ 1+2>3 ”的效果。一、关于“四个立足,七点要求”的政策分析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认为, 人类历史发展的关于分工的客观规律要分三个阶段,即不分工- 分工- 更高级的不分工。分工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更高级的不分工是不分工的升华。很多因素导致了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工格局,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处于以农耕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下, 这时所谓的社会分工, 是指第一产业的内部产生的那一部分。由近代开始,即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之后, 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 30 年内,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才能够有机会产生、发展。由于历史发展的相较于西方严重的滞后性, 我国目前的分工格局不可能有根本上的转变。所以我国的分工格局在未来的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将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上。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 重要的是根据我国国情运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将分工细化、扩大化,而不是妄想消灭分工。同样, 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也要把分工做好。“顶层设计的加强、推进产业对接”实质是强化宏观方面的两市一省在功能、产业等方面的分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版图正在重构: 三省市通过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 形成科学的产业分工格局。作为首都, 北京必须承担起带动京津发展的责任,要注重发挥第三产业的独特优势, 与此同时, 要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另外, 由于人口与环境的压力, 要制定有效政策, 尽快迁出一部分第二产业。天津要强化经济、社会、服务等城市功能,做好高精尖产业的承接、产业链的发展、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为此, 需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河北具有农业的地域优势, 要为京津两地提供生活所必需的农产品, 同时要做好承接北京迁出企业的准备。综合来说, 要使京津冀三地空间布局、产业分工更加科学,扬长避短,区域协同发展,达到高效长久,互利共赢的结果。根据马克思分工理论, 分工的发展仍然是由剩余价值规律这一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决定的。分工的目的在于获得更高的剩余价值。资本的获得收益的权利是平等的,只有三地区的整体市场环境能让资本取得收益最大化, 才能促进资本在京津冀三地区之间的流动, 促进协同发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市场一体化、城市群一体化、交通一体化要求的落脚点在于降低三省市经济交易成本、流通成本、生产成本, 为产业分工的实现扫清障碍, 从而推动京津冀分
“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分析及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