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邹城平派鼓吹乐.doc浅谈邹城平派鼓吹乐作者简介: 孙玮佳( 1990 ―),女, 汉族, 山东省济宁人, 研究生在读,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音乐学。摘要: 享有“孔孟之乡, 礼仪之邦”盛誉的邹城, 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 儒家思想渗入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派鼓吹乐作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 2008 年成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那含蓄内敛、形象生动的吹奏风格得到人们普遍喜爱。关键词:邹城; 平派鼓吹乐; 铜杆唢呐; 乐队编制一、邹城历史“邹城市历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古代文明。西周初期建立邾国,于公元前 615 年在峄山之阳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并培溉了炎族文化即邾娄文化中儒、墨两朵历史奇葩。邾穆公时改邾为驺。秦始设驺县,唐改驺为邹,县的设置沿用至 1992 年 10月( 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隶属历经演变, 198 3 年 10 月,由济宁地区辖县改为济宁市辖县,撤县设市后为山东省直辖、济宁市代管的县级市。”①“邹城市历史上人才荟萃, 名士迭出。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诞生之地, 亦是‘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的故乡。西汉宣帝时韦贤、韦玄成父子丞相, 曹魏时‘建安七子’中的王桀, 都是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历史文化名人。素有‘孔孟桑梓之邦, 文化发祥之地’之称誉。境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 有史前考古文化野店文化遗址, 有春秋时期的邾国故城、有始建于北宋的孟府、孟庙、孟林, 有北周时期的铁山摩崖石刻,有明朝鲁荒王朱檀墓。”②璀璨的历史文化, 让邹城拥有了独特生活气息, 为这座城市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平派鼓吹乐就诞生于这浓厚的历史氛围中, 发展成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并在鲁西南鼓吹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平派鼓吹乐平派鼓吹乐是一种在邹城当地以管乐器为主, 打击乐器相结合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它由传统唢呐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常见于乡镇红白喜事中, 演奏乐器丰富。它以唢呐为主奏乐器, 另有笙、笛子以及用于伴奏的小镲、梆子、鼓、锣等。笔者在邹城文化馆查阅相关资料,唢呐在平派鼓吹乐队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唢呐约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传到邹城, 其演奏风格逐渐受到儒家文化和当地风俗的影响, 被当地人用于生活娱乐、民俗活动, 或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平派鼓吹乐的唢呐以铜杆唢呐最为出彩, 相比于木杆或锡杆唢呐, 杆细碗小的铜杆唢呐, 其声音更为高亢亮丽, 高低音区回转自如, 情绪表现对比鲜明, 让听众有酣畅淋漓之快感, 在演奏方面颇有难度。据资料记载,“铜杆唢呐由铜皮制成, 其外形和结构与‘海笛’基本相似, 只是它更小巧些。杆长 25 厘米左右, 铜碗直径约 6 厘米, 杆下端的圆筒直径 2 厘米左右, 哨片多用秋天的芦苇中未发出的苇缨制作。”③目前, 我们仍能在乡镇婚丧仪式或城市文化展演等活动中, 欣赏到现场的传统民间音乐表演。邹城平派鼓吹乐依旧拥有相对固定的演奏班底。据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在邹城本地有四个比较活跃的平派鼓吹乐班, 包括看庄镇的孙家班、田黄镇的张家班、大束镇的丁家班以及曾到派鼓吹乐的发展中,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曾获文化部“民间唢呐演奏家”称号的孙玉秀。孙玉秀出生于 1926 年,7 岁开始学艺。其曾祖父孙宝
浅谈邹城平派鼓吹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