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庄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一、时代背景: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小城乡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许
多家庭的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我市出现许多的留
守学生。针对此状况,我课题组所有成员对在我校就读的留守学
生进行了调子,不仅会损害父母的幸福,也会损害儿童自
己的成就。这就说明,作为孩子的代养人不能爱多教少,爱之有
余,教之不足,这就会使孩子的习惯朝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必
须严格教育。在预防和克服留守儿童的任性心理,针对留守儿童
已有或可能出现的任性心理,代养人应采取办法,做好教育,代
养人应消除留守儿童在家里的优势感,不能让孩子养尊处优。要
给留守儿童一定的管教、约束。教育他们从小克制自己、谦让别
人、遵守纪律,不讲特殊,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都答应,而让
孩子自己努力奋斗,这样才会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态势。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年 月曰
留守儿童的任性心理及教育对策
黄庄中心小学何志刚
2019年10月20日
主题词:
留守儿童,任性,教育对策。
内容提要:
在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父母在身边,养成了任性
的心理,对他们,我们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育对策,消除他们的
任性心理,让他们健康成长。
学,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
生谈心,我发现的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首先,该生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
有依赖心理,如迟到了一定要奶奶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
让奶奶来抄作业,其次,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
帮做。
懒散的学习心理: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
脑、怕发言、怕作业,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
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
子。
2、 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
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3、 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
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三、问题分析:
我们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王茂东和他的家
人。我们发现身上王茂东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
因:
1、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奶奶对王茂东十分溺爱、大
事、小事都迁就该生,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
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甚至连整理书包、抄作业等这些本
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 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疼爱方式。
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现在的生王茂东活中缺少父
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
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他们对孩子是有求
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
问。
3、 自卑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小时候的他,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他的成绩
一直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他,
这些使王茂东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
竞争、害怕失败,宁可逃避一切竞争,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
集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王茂东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监
护人的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方法和他孤僻和不自信的性
格,于是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四、教育和引导措施:
1、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我们充分利用课题组制作的“家校联系卡”与监护人多次交
谈,并用电话与王茂东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
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
子的歉意,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会使孩子滋生许多生
活上的恶习,同时我对王茂东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了以下
几点建议:
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该批评时要批评,要让孩子习惯
接受批评,习惯认识错误,并使孩子形成有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教给孩子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应该
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困难。
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不要让孩子远离集体,要让
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们一起融入集体。
父母的教育关心要得法,要尽可能多回家来看望孩子或
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
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千里
之外的关心和呵护。
2、充分利
黄庄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