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二讲
西周的城市建设
西周社会思想概述
继承商的天命观
“天不可信”、“天道靡常”
新的社会秩序观——礼、孝
宗法制度
进一步严密“大宗”、“小宗”的组织,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通过联姻连结姬姓以外的贵族,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乱、变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平王迁都——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争相称霸局面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思想的转变——天道观的变化
政治方面——法治取代礼制、君主专制取代宗法分封制度
经济方面——战国时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
革新军事,提高国防力量(城市防御)
整顿户籍,加强管理(城市人口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
社会结构
改变
西周城市等级制度的破坏
城市防御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发展
城市规模的扩大
新城市的产生——交通,商业
城市职能的加强——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统治农村
新的城市分区理念
“城”到“城市”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春秋年间各国城市“违制”活动,从城市建设体制、城市规划制度,到规划方法都有表现。
随着春秋末期兼并战争的不断发展,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城市建设进入高潮时期,探索新兴封建城市的规划理论和想适应的规划制度与建设体制。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城市性质的演变——“城市”的形成
春秋以来,奴隶社会两大经济支柱井田制和工商食官制日益解体,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形成,交换日益繁荣。
依附于“宫”的“市”分离出来,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集中商业区。
“城市”的形成,增加了旧的“城”难以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和扩散力。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新的城市概念——“筑城卫君”到“城以盛民”的转变。
旧体制,以“宗主”地位划分规模
《管子》“万室之国”,“千室之都”,根据人口数量厘定城市等级,实际上是按照城市经济繁荣程度来体现“城以盛民”的概念分级。
新的规划理论
管仲、商鞅、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都城
曲阜鲁国故城
西周初期至战国后期鲁国都城。
城呈矩形,规模约为周制方七里。
已发现的最早采取外廓维护宫城的“回”字形布局的都城。以宫为中心规划,宫城位于中央微偏东处。
城区内分区布置,以主次尊卑来安排。
市在宫城北,基本上也位于规划主轴线上
宫城内部采用前朝后寝制度
城内主要干道纵横各设三条,与《考工记·匠人》记载一致,道路分布密度和路幅宽度视所在地段交通要求而定,并不强求划一。
廓
城
临淄齐国故城
西周后期至齐灭期间的都城
宫城在大城(廓)西南角,东北角与大城相连,为内城的外廓。
宫室、卿大夫居里及宫府手工作坊集中在内城,城市主体商业区“市”、工商业者与一般居民闾里各种民营手工作坊和贵族陵墓等集中在外城,用地比例较旧制有增加。
廓
城
临淄齐国故城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传统型式,但按照经济活动要求考虑而非方位尊卑秩序。
经纬涂道路,从实际交通情况出发。
晋都新田城遗址
廓
城
邯郸赵国故城
战国时赵国都城遗址,系原晋邯郸大夫采邑城扩建而成。
晋都新田城遗址
廓
城
邯郸赵国故城
已知的战国时期唯一一座宫城和大城不相连的都城。品字形平面王城,与晋国新田遗址相似。
廓
城
邯郸赵国故城
类似齐临淄的城郭分工体系。宫室、宗庙、社稷及官署集中在王城,手工作坊、市、里等聚集在大北城。
旧邯郸扩展为廓,成为赵都经济活动中心,规模较大;在廓西南另建新宫为城,作为政治活动中心,两者互不干扰。
廓
城
宫殿区
东城以宫为中心分区规划,利用高台建筑强化宫的中轴线主导作用。
分为东西部分,城(宫城)在东,廓在西。西城没有大型的建筑遗存,应是作为强化城防的军事目的而建,外廓充做驻军而不是城市经济活动中心,主要的政治及经济活动都集中在东城。
燕下都遗址
燕国后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廓
城
宫殿区
燕下都遗址
燕国后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充分发挥河道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不仅用以加固城防,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还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标志。
改变当时一般以外廓为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法,将建设和军事需求结合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管子
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城市择址、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模、城市形制、居住分区问题、里制问题、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城市分布密度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地方百里”(《管子·乘马篇》)
“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家一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