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
第1页,此课件共53页哦
特征
起病时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表现
肾功能急剧恶化
进行性少尿或无尿
病理呈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第2页,此课件共53页哦
急进性肾炎包括:
一、原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法时可用。
第22页,此课件共53页哦
二、替代治疗:
1、透析:以维持生命。凡达透析指征者应及时透析。
2、肾移植:强化治疗无效的晚期病例,肾功能已不可逆时,应作肾移植。肾移植应在病情静止半年至1年后进行。Ⅰ型患者必须待血中抗基膜抗体转阴后进行。
第23页,此课件共53页哦
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24页,此课件共53页哦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所导致的一组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为基本临床表现的疾病。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第25页,此课件共53页哦
病因
不清楚。细菌、病毒感染,特别是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引起慢性肾炎。
第26页,此课件共53页哦
起病方式:
慢性肾炎与急性肾炎之间无肯定关系。
1、少数慢性肾炎由急性肾炎直接迁延而来;
2、另一小部分在急性肾炎痊愈后若干年重新出现肾炎的一系列表现;
3、绝大多数慢性肾炎,由病理类型决定其病情必定迁延发展,起病时即属慢性肾炎,与急性肾炎无关。
第27页,此课件共53页哦
发病机制
不同病理类型不尽相同。
一、起始因素:免疫介导性炎症。
二、导致病变慢性化的因素:
1、免疫性炎症损伤过程继续进行;
2、病程中出现的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硬化;
3、肾功能不全时残存肾单位代偿导致“三高”现象(肾小球内高跨膜压、高灌注及高滤过)促使肾小球硬化。
第28页,此课件共53页哦
病理
一、早期慢性肾炎分为如下几种病理类型:
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3、膜性肾病
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第29页,此课件共53页哦
二、晚期慢性肾炎的病理改变:
肉眼观:肾脏体积缩小、肾皮质变薄。
光镜下:上述不同类型病理变化特点消失或部分消失,代之以程度不等的肾小球硬化,相应肾单位的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病理类型: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第30页,此课件共53页哦
第31页,此课件共53页哦
第32页,此课件共53页哦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多数起病缓慢、隐袭,呈程度不等的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和贫血。
第33页,此课件共53页哦
一、尿异常改变:
1、蛋白尿:含量不一,一般在1〜3g/d。
2、血尿:呈肾小球源性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
3、管型尿:透明管型或颗粒管型等。
第34页,此课件共53页哦
二、水肿:
多为眼睑水肿和(或)下肢轻度、中度水肿。
少数病人始终无水肿。
第35页,此课件共53页哦
三、高血压:
有些病人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大多数慢性肾炎患者迟早会发生高血压,达肾功能衰竭时90%以上病例有高血压。
第36页,此课件共53页哦
血压显著增高时可出现头胀、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可有眼底出血、渗血,甚至视乳头水肿。
持续高血压数年之后可致心肌肥厚、心脏增大、心律紊乱,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第37页,此课件共53页哦
四、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呈慢性进行性损害,进展快慢主要与病理类型相关(如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进展较快),也与是否合理治疗和认真保养有关。
第38页,此课件共53页哦
首先出现肾小球功能损害,表现为肌酐、尿素氮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
继之出现肾小管功能不全,例如尿浓缩功能减退。
已有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可因感染、劳累、血压增高或用肾毒性药物而使肾功能急剧恶化。及时去除这些诱因后肾功能可有一定恢复。
第39页,此课件共53页哦
五、贫血:
贫血主要与肾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有关。
贫血与肾功能损害呈平行关系,血肌酐>177μmol/L(2mg/dl)就会出现贫血,一般说来,肾功能损害越严重,贫血越明显。
第40页,此课件共53页哦
诊断
一、根据慢性肾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除外继发性肾炎及遗传性肾炎,临床上可诊断为慢性肾炎。
第41页,此课件共53页哦
二、以下两种情况于病初即应考虑慢性肾炎,不应等病史达一年以上才确诊。
1、起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但潜伏期较短,血清补体始终正常(系膜增生性肾炎)或血清C3持续降低,于8周后亦不恢复(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
2、起病不呈急性肾炎综合征,无血尿,仅表现为中度蛋白尿及轻、中度水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