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饥荒经历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选择吗.doc早年的饥荒经历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选择吗【摘要】本文使用CHFS(2011)的调查数据探究了1959~1961年间人们的饥荒经历对他们日后的投资决策的影响。通过使用DID模型得到结果表明:在青少年时期(7~18岁)经历过大饥荒的人对风险资产、股票进行投资的概率更低,且他们所持有的风险资产和股票占总金融资产的比重更小。通过进一步渠道研究发现,饥荒经历更可能是通过改变人们对风险的偏好来改变投资决策,而并非是通过影响人们对市场的预期来改变的。本文说明青少年时期的一些经历对人们成年之后的投资决策、风险厌恶有着持续的影响,为我们研究人的投资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投资行为饥荒经历风险偏好一、引言风险偏好是经济学家观察和解释人们的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的角度。随着越来越多的散户进入到中国的投资市场、购买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人们进入金融市场的决策?有学者探究了一些影响投资决策的较为稳定的因素,如性别、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等。除了这些基本的个人特点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外部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风险偏好。已有学者发现了一些外部冲击,如财产的变化、过去的痛苦经历、经济衰退等对风险偏好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人们的投资决策不仅仅与市场的走势和他们对市场的判断有关,还和早年经历使他们形成的偏好有着密切联系。本文旨在研究另一个外部冲击――早年的饥荒经历对家户资产组合选择的影响,而中国1959~1961年大饥荒的特殊经历正是我们分析个人风险偏好的一个很好的外部冲击。过去挨饿的经历会使人们更加害怕财产的损失,导致他们在日后不愿意进入风险较高的股票或债券等市场,或在投资中更加厌恶风险,更少持有高风险金融产品。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有三点:首先,本文提出了大饥荒对个体投资的风险偏好的影响,丰富了我国对大饥荒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心理影响的研究;二是为分析当今金融市场中个人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另一个全新的视角;三是证实了童年的经历会对未来的决策和偏好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观点。二、历史背景和理论假说(一)历史背景1959~1961年发生的大饥荒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灾难。大饥荒期间死亡率急剧上升,同时妇女生育率大幅下降。学者估计这三年间,大饥荒致使全国的死亡人数比正常情况多出了大约1500~3000万人,而出生人数比正常情况少了约300万。这次大饥荒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恶劣的天气状况、国家超额的粮食征收、由于集体合作制所带来的生产积极性的降低以及由于集中发展重工业所带来的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等。饥荒几乎涉及了中国所有的省份和地区,目前年龄在约54岁及以上的人都经历了这次大饥荒。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农村人口比例及人口密度等不同,各地承受饥荒的冲击也不尽相同。其中安徽、四川、贵州等地的饥荒最为严重(曹树基2005)。(二)理论假设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了青少年时期的营养不良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劳动参与及竞争力等带来的长期影响。也有学者发现童年的健康和家庭经济情况对成年后的工作和社会经济地位都有长期的影响。一些更加细致地研究中国三年自然灾害的文献也发现,那些经历过大饥荒的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差、身高更低,或是劳动参与更少(Meng&Qian,2009)。而程令国、张晔(2011)则把饥荒的经历作为对我国较高的储蓄率的一个新的解释。可见,通过早年的饥荒经历来解释人的资产组合选择等行为
早年的饥荒经历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选择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