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变化
栏目树形导航
各部门需开通管理员功能的,请联系电教室,普通会员可正常注册! [admin 2008年9月22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党建| 校务公开| 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德育天地| 精品资源| 学科论坛| 学校论坛|
校貌|
|
教学工作首页
|
教育动态
|
课堂教学
|
考试研究
|
理论学习
|
教学反思
|
教研活动记载
|
您现在的位置: 姜堰市蔡官学校>> 教学工作>> 课堂教学>> 正文
蜡烛的变化【字体:小大】
蜡烛的变化
作者:蔡夕文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10 更新时间:2009-8-23
蜡烛的变化
姜堰市蔡官学校蔡夕文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教材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火焰烘烤涂与不涂澄清石灰水烧杯壁的实验和蜡烛火焰熏烤白瓷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三部分拓展探究,在六个实验中,选择几个来做一做,通过动手做,来判断是属于哪类变化。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编排。
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本节课我把课文后面6个小实验中的两个实验移前引发学生的猜想,导入课题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仔细观察、探究发现、集体研讨,从而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由于涉及的实验相对简单,对实验的方法适当弱化处理,友情提示后让学生自主实验,重在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对比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从而获得结论。在应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时,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以便取长补短,集体交流时,强调用恰当的语言把证据描述具体,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可先让他们相互辩论,再引导他们从变化的表现上去加以判断。在此基础上加强课堂的拓展延伸性,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物质变化有哪些,并能说说变化的其他特征,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白糖加热到熔化、再加热至焦黑与蜡块的加热对比,会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上升到另一高度,意识到两种变化有联系也有区别。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4、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体验实验获取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从而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干燥的烧杯、铁片、试管夹、蜡烛、澄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干抹布、塑料管、蒸发皿。
教学过程:
一、实验激趣,引入课题
蜡烛的变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