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玄言诗中的“山水”意象.doc1东晋玄言诗中的“山水”意象摘要:自然山水景观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意象,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诗歌意境,将其融入诗歌创作当中。尤其在东晋时期,文人将山水风光当做精神寄托和隐逸的终极归宿。本文以诗歌文本为例,研究玄言诗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玄言诗的诗歌特质,而且便于分析在山水诗全盛之前,山水自然景观在东晋玄言诗中的角色意义。文章从梳理玄言诗与山水的关系角度出发研究玄言诗中的山水意象。关键词:东晋;玄言诗;山水意象作者简介:郭晓瑜(1988-),女,汉族,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先秦方向,在读研究生。[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01玄言诗是东晋时期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玄言诗萌生于西晋末期,之后逐渐兴起在东晋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其产生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由于在儒家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为主导的主流思潮的影响下便出现了“理过其词,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此后玄言思想开始进入文学创作中。二是魏晋清谈风骨兴盛以及与东晋政治大环境下的士人心态的逐渐变化息息相关。本论文的研究角度就是从玄言诗中的“山水”意象的演变过程及通过“玄理”来阐释自然的文学现象出发,讨论玄言诗中的“山水”意象的表2现方式。一、东晋的山水玄言诗山水玄言诗在西晋、东晋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比较常见。大部分作品中都仅仅从作者诗人的角度提出对玄理的认识,其中都是以“玄理”的理论阐释诗歌为主,对于诗中出现“山水”意象和玄言互相融合且表现诗歌意境的诗体形式是从东晋时期才逐渐出现并被士人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是:首先,“永嘉之乱”以后,士人迁徙至南方。当时士人生开始适应江南水乡的生活,其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隽秀、典雅的自然环境和温文尔雅的人文环境。士人触景生情,由情入理,不禁产生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自然之道的崇敬。此时的环境正是士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自然环境与创作心境,于是士人将所见所感上升为理性情感用“玄理”的文字表达出自己对山水之美的由衷赞叹和折服。这时的东晋正处于政治混乱的时期,但正是由于躲避政治的混乱而追求归隐自然的士人才能够创作出这样的山水玄言诗。其次,物质富裕、环境惬意的生活为士人创造了更多用心品味自然之美的条件。因为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才使得士人可以有充足的精力和大量的时间怡情于山川之中,并宴饮作诗。再次,玄学地位在东晋时期更加稳固以至达到鼎盛。钟嵘《诗品序》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3风力尽矣。”此论述大体上准确地叙述了东晋时期的论“玄理”社会和这种风气影响下的玄言诗的真实状况。东晋的玄学清谈往往以山水为背景,诗人们通过描写山水风景之盛,体悟自然之道,感受人生之苦从而将社会现实隐匿于玄言诗中,期望通过诗中“自然山水”的意境把内心的苦怨和对社会的失望寄托于其中,达到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之境。二、“山水”意象与诗歌创作东晋是玄言诗发展的鼎盛时期。咏物与玄理之融合手法的运用,将“山水”意象的描写推向了创作的高峰。“山水”意象作为一种玄言诗的意境元素,它将士人所谓的“天道”观转变为人间的山水田园之相。因为对于士人而言,自然山水之中包含着“道”,所以“山水”即作为悟玄理的重要表现手法被应运于玄言诗的创作之中,进而士人大量地进
东晋玄言诗中的“山水”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