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礼物的流动》赏读.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礼物的流动》赏读
〈〈礼物的流动》赏读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根据博士论文改写的一本民族志,是关中国北方一个村庄一一下岬村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模式的民族志报告。
本书共九章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礼物的流动》赏读
〈〈礼物的流动》赏读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根据博士论文改写的一本民族志,是关中国北方一个村庄一一下岬村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模式的民族志报告。
本书共九章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
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
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
结论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
在一次偶然的讲座中,教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礼物的流动》,她说,女孩子嫁人为什么要有嫁妆呢?我们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教授说,这个问题在〈〈礼物的流动》里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其实,这就牵扯出更大的问题,通过嫁妆这件事,我们可以思考人情这个东西,进而透析中国这个人情国度
其实,最早研究礼物关系的是法国现代人类学家莫斯,他就曾总结世界各地的礼物交换,指出礼物交换的理论价值。
莫斯指出,礼物的意义在于它具有现代社会少见的人格的整体赠与特征,与注重利益获得的现代市场交换不同,礼物交换强调的是与人之间面子的互惠。
而我们中国是在八十年代末一批人类学者开展对这个论题的探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阎云翔的〈〈礼物流动》
作者将礼物分为表达性礼物和工具性礼物。
前者是在仪式或者习惯性情境下义务性的表达性的礼物赠送,后者则是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送礼。
在农村中,随礼是一种表达人情的反应,人们通过随礼来让自己不被孤立。
而如今前者这种表达性礼物意识有所淡化,更多的是工具性礼物意识的存在。
人们通过有目的的送礼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送礼即是书中所提到的非均衡性互惠,即单向送礼。
正是这单向的不平衡性互惠加深了地位不平等,而正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也促使礼物流动的不平衡性。
因为地位身份的差异,才使地位低的人通过向地位高的人送礼来建立一种可以维护自己利益的关系网络。
不同场合的交换的礼物有不同的意义,一方面礼物互换有时被认为一种礼仪,是维护及改造人际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向长辈送礼是一种孝敬与尊重,向上级送礼是培养和上级的良好关系,向朋友送礼是联系感情与问候。
另一个方面,个人要通过礼物交换实践学会如何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由此来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
在第六章中提到的互惠原则可以说是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原则,沾光和面子支撑人情道德伦理领域的两个本土概念。
阎教授把人情礼物体系分为三种维度理性计算,道德义务,情感联系,这就是人情在行

《礼物的流动》赏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lmus1
  • 文件大小10 KB
  • 时间20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