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员工激励
员工激励概述
员工激励的理论依据
企业员工激励普遍存在的问题
员工激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员工激励的主要方式
一、员工激励概述
激励的内涵
激励的作用
激励的过程模式
激励的英文是“Motivation”。
激励,从字面上理解,是激发、鼓励的意思;
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激励指的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实际上,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起着加强、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并且能指导或引导人的行为指向企业的目标。
2. 激励的作用
激励可为人的行为提供动力。
激励可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兴趣。
激励可调动人的积极性,包括对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励可激发人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经过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只需发挥其能力的20%~30%,就足以应付自己的工作。但当他们处于被激励的状态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相当于平时工作能力的3~4倍。
激励可提高人的工作绩效。绩效是能力与激励的函数。
在人已经或正在逐步取代资金与资源成为企业“最大的资产”的今天,激励问题变得更加重要。
3. 激励的过程模式
内外主观内在具体方向
刺激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二、员工激励的理论依据
内容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
综合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专门研究人的需要的理论。
对人的需要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我们将主要讨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西方学者提出的几种需要理论。
具体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和ERG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 )于1945年提出的。
其理论内容如下: ·人的需求划分为5个或7个层次;
·人的需要是逐级上升的;
·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会影响人的行为;
·人的需求有主导性,人的行为由主导需求引起;
·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需求强度是不同的;
·人的五种需求又可分成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类。两
者可以互相转化,但不能替代。
对需求层次理论的评价:既有科学之处,又有局限之处。
科学之处体现在:
· 提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符合基本规律;
· 提出人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和主导性特征,这对管理有启发意义。
局限之处体现在: · 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 理论带有机械主义色彩。
(1)需要层次理论(续)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会需求
尊重需求
求知需求
求美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物
质
精
神
(2)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F. Herzberg)于1959年提出。
赫兹伯格将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多指与工作条件或工作环境有关的因素,如公司政策和管理、工资待遇等;激励因素多指和工作内容有关的因素,如工作本身挑战性、奖励、晋升等。
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使其满意,也调动不了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因素的满足则可提高人的积极性,是人们行为动力的真正来源。
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点是不对的。满意的对立面应是没有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传统的观点: 满意不满意
赫兹伯格的观点: 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 不满意
保健因素的扩大可能会引起激励因素的萎缩。
人力资源第六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