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究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 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数学地提出”,可见新课程标准对“问题”的要求更高了,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以增进学生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本文试图从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实施问题教学,实施问题教学的主要策略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1.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多教少问, 学生多“接受”少思考, 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 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被动回答问题, 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 或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解答问题, 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试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加思索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这就产生了当今教育界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而问题教学又是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要手段之一。所谓问题教学, 就是以问题为载体, 贯穿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是一种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 获得知识和技能, 同时又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合作的精神, 使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得以实现。实施问题教学必须注意问题的四大特性:一是问题性, 就是所提问题必须经过思考、论证才能回答; 二是障碍性, 就是所提问题能够形成思维阻碍, 引起焦虑情绪, 产生求知欲望; 三是探索性, 就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产生探索的冲动;四是可接受性,就是问题或情景能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接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 满足他们的需求。 2. 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实施问题教学 问题是学习的动因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 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生疑”不但是学生产生学习的诱因,而且还是促使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进入“愤”、“悱”的境界。所以,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因。 问题是学习的工具现代教学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它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 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工具, 是学习的载体, 应当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体验问题学习的过程中, 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现问题、探究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培养。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现代教学论认为: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