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武超
学号:081100038
课程名称:翻译通论
指导老师:仇蓓玲
日期:2010年6月29日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摘要:
本文将探究中西方翻译界归化与异化翻译之争的历史,通过列举归化与异化翻译实例探讨归化与异化翻译方法的辩证关系,分析两种翻译方法的利与弊,通过作者自己对归化和异化的认识和思考探究一名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翻译者应该如何将两种翻译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关键词:
归化,异化,翻译
一、归化与异化的概念
归化与异化的概念首先由翻译学家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形》中提出。归化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或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归化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而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同时,译者也是“传播者”,他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尽可能的是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异化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间的交流,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的阅读目的也包括想了解异国文化,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
为了更好的理解归化与异化的定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原文: 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the king.
译文1:盲人国里,独眼为王。
译文2: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译文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译文1便是运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保留了原文的异域性,给读者一种洋气的感觉。译文2和译文3则运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运用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典故,不同的是译文2口语性更强而译文3文学性更强。
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归化与异化翻译方法各有各的特点。而实际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史上,关于归化与异化翻译方法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二、西方翻译家对归化和异化的观点
异化与归化的选择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西方翻译界,归化和异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圣杰罗姆等人所说的word-for-word(字译)和sense-for-sense(意译)。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书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施莱尔马赫对这两种不同翻译方法的描述实际上也就是异化和归化的区别所在,只是他还没有明确指出。
归化派代表人物非尤金·奈达莫属,他于1964年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理论并将其定义为“译文读者对译入语的反应程度与原文读者对原语的反应程度大致相同”。奈达从读者接受角度主张归化翻译,认为译文应当像原文一样流畅,没有翻译痕迹。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而异化派的代表人物则为韦努蒂。1995年,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中,将施莱尔马赫论及的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把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在该书中,韦努蒂将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置于社会文化、政治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背景中进行了集中而深刻的探讨,指出了它们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他还认为,归化翻译为了遵循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眼球,而异化翻译的原则是要偏离本土的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音和文化差异。韦努蒂考察了从17世纪到当代的西方翻译状况,发现在英美文化中外国文学的译入通常采用的是归化的策略,即采用通顺、流畅、自然的英语进行翻译,译作看上去好像是译语的原作,不见翻译的痕迹,译者隐而不见,翻译因此而变得透明。针对归化翻译传统的种种弊端,韦努蒂指出,归化翻译是“按照目标语言文化价值观对原文进行我族中心主义式的分解,把原作者带回家”,这实际上是一种帝国主义的文化掠夺。在他看来,异化翻译可以对目标语言文化价值观施加“反种族主义的压力”,具有把读者送到异域的作用。在他的《翻译的窘境——差异的伦理学》一书中,他异化立场表现的更为明显,该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全书的指导思想:翻译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如果说韦
翻译通论期末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