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儒家经典三礼]儒家三礼.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儒家经典三礼 ] 儒家三礼
儒家三礼篇 (1): 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后,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 311 首诗歌。《诗经》按作品的体了一种沉重的历史负担。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一方面,它给我们留下了尊老爱幼、讲究信义、礼貌待人、礼尚往来、礼义廉耻等优良的礼仪传统,这是必须予以继承和发扬的;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留下了大量的违背人类文明的礼仪垃圾,这是必须予以彻底清算的。
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糟粕即礼仪垃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繁琐劳民。
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是繁琐的礼仪。中国几千年历史积累沿袭下来的“礼
仪”,确实蔚为大观。仅儒家所传“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即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不可不谓之丰富多彩。但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
繁琐虚伪、劳民伤财等非文明、非理性的东西。从生老病死到迎来送往,从言谈举止到饮食起居,生日忌日节庆日、升学升迁乔迁、冠礼婚礼聘礼贺礼、拜见朝见觐见礼、祭天祭地祭鬼神,繁琐的礼仪形式和礼品花费贯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耗费了人们许多原可节省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这一点儒家经典《礼记经解》早就明确指出:“《礼》之失烦。”可惜它从未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所以,繁琐的礼仪便一直在“烦”人。社会生活中不能没有礼仪,但礼仪又不能太多太滥。不难看出,当一种礼仪变得繁琐烦人、劳民伤财或变成徒有虚名、徒具形式的作秀场时,它具有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
二是尊王贱民。
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是等级森严的礼仪。它包含着大量君王至上、官贵民

贱、等级森严、劳民伤财、蔑视下层群体等非文明、非理性的成分。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便是对这一点的概括而鲜明的揭示。这样的礼仪,到了宋明清时,经过宋明道学家的加工发挥,便成了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封建统治者吃人杀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礼仪本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好地共同生活而设,不难明白,当一种礼仪变成了少数统治者称王称霸、作威作福、骄奢淫逸、奴役民众、践踏民权、扼杀人性的工具时,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礼仪。
可见,中国的传统礼仪是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并非都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东西。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在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准则。
文明的礼仪原则主要有四:一是礼貌言辞的原则;二是礼节仪表的原则;
三是礼遇仪式的原则;四是礼宜的原则。这四个原则中,人们对前三个原则关
注较多,但对礼宜的原则却关注较少。其实, 《礼记曲礼》:云“礼,从宜。”
早就指明了礼仪的适宜原则。并且,礼宜的原则是礼仪中贯穿始终的最基本最
重要的原则,是最难做到也往往易受忽略的。一方面,礼仪怎样才适宜?可能
见仁见智。另一方面,礼仪只有适宜的才是最好的,才能最好体现礼仪的实质
和核心。
文明礼仪的实质与核心是尊重。从古到今,它表现为对神的敬畏和对人的尊重。谨以对人的尊重来说, 《礼记曲礼》开篇即云:“毋不敬。”又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

[儒家经典三礼]儒家三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淘气小宇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