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客观题精讲主要考点梳理常见选项错误类型: 错误一:更换表述对象(张冠李戴、范围变化……) 错误二:更换动作行为(结果、方式、主被动……) 错误三:更换时间地点错误四:无中生有错误五:因果关系不当(因果倒置、强加因果) 错误六:词语翻译、手法有误错误七:立意拔高或贬低金题精讲题一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 每五鼓未旦, 即绕街呼卖, 虽大寒烈风不废, 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 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秬秸(jù jiē) :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lěi) :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题二山居徐玑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联描绘了山居的环境: 垂柳依依, 劲竹青翠, 繁花掩映, 低矮的茅屋依傍着绿草丛中一池春水。 B. 第二联写出山居生活的意外之乐: 开门时可能会惊起檐下的燕子, 取水时或许会捞起池塘中的鱼儿。 C. 第三联写因为地处偏僻, 春天来时依旧静寂, 居住在山中的人闲来无事, 感觉季节的更替尤为迟缓。 D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山居图”,全诗疏淡有致,诗句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题三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题四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 .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 .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好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 .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题五渡湘江杜审言①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③,不似湘江水北流。【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③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 .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 .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 .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题六感遇(其二) 陈子昂兰①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①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②朱蕤(ru í) :红色的花。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季节,用“芊蔚”与“青青”两个词形容枝叶的茂盛。 B .三四句中“空”与“冒”相对,从侧面细致描绘了兰若压倒群芳的秀美花色。 C .五六句中“白日晚”“秋风生”写出了季节变化特点,白昼渐短,秋风渐起。 D .末尾用反问句“芳意竟何成? ”感叹兰若如此秀美,到头来也只是随风凋落。题七流莺李商隐①流莺②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③何处有花枝? 【注】①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潦倒终生。②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③凤城:这里借指
古诗词鉴赏之客观题精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