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马说》教学设计[23].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马说》教学设计
江门市第十一中学 赵琳
教学目的: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学习相关文学常识,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可以。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3)、通假字:
(1)、食马者不只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sì 同 饲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 xiàn 同 现   表现出来
(3)、其真无马邪                  邪 yé   同 耶   表示疑问,吗
3、翻译课文,要做到字字落实,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
四、讨论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挖苦、控诉。
五、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假设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防止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表达。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开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堂练习:
1)、选择注音和解释都有错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dàn 十斗为一石 )
B、不以千里称      (称: chēn称号 )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只”)
D、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huò,有时)
2)、解释加点的词。
①且欲和常马等不可得    等:               
②策之不以其道          道: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3)、写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才美不外见: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教学设计[2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rozn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