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近些年,学界研究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现象十分喜人,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 代代相续的学人培养事业,以及国人对传统宗教文化关注范围的愈益广泛、关注程度的愈益加深等现象,都呈显出了一派蓬勃兴旺的学术之象。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与大力扶持。近些年来,国家开始增设传统节假日,正是在提醒国人不要忘了祖宗设定节日之深意。如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为国人祭祀先祖提供了诸多方便,这其实就是在对国人进行传统宗教文化教育。无论是认为清明节源于寒食节演变,仅是在宋以后才成为一个拜扫上墓的节日; 1 还是说将迄远古而今的平民祭祖传统,渐渐约定在清明那天进行,都可以看到挂不忘的悠悠传统。其实祭祀祖先的行为,早在殷周时期就已存在, 那时为祭祀祖先神。而且,当时祭祀活动极其隆重,留下来的众多玉石甲骨文就可为之作证。按黄奇逸先生考,殷虚小屯甲骨与周原甲骨都是祭祀备忘录辞,而卜辞则是用来征问祖先关于祭祀用牲与日期安排之意的。 2 然而,一度由于西学势盛,国人受其影响而后打倒一切“鬼神”,如今某些地方祭祀祖先的行为已经缺乏应有的礼数与诚意而流于形式了。很容易见到,祭祀死者的同时,奏响的“哀乐”不达哀思,而是享受派的现代歌舞声声,联系古人关于“丧尽诚、祭尽礼”的教诲,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当然,国人也有“喜丧”之说,即“红白喜事”喜事之中的“白喜”。对于“白喜”,理当庆祝,自不在此列。这种不能准确把握传统习俗精神的行为,人们对此似乎已不觉奇怪。可见, 祭祀之意旨失之已久矣!稍加思考,人们或许就能够觅到虽有祭祀而无“如神在”之诚意的蛛丝马迹。若与宗教研究联系起来思考,学界的宗教研究方式或许该承担某种罪责。如此说来,如何研究宗教文化,特别是如何研究中国传统宗教文化, 就值得宗教研学人士多多思量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除其承载了先民祭祖传统的延续之外,最重要的特点还在于它缔造了一种智慧型的宗教文化。这种传统,在《周易》时期就已经形成, 在后来的儒释道宗教文化之中还不断地得以阐扬。正是由于这种智慧型的宗教文化,启迪了国人的智慧,铸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人生与世界之真理的方法、经验及其理论总结,至今仍然启迪着当代国人,去追寻圣哲智慧足迹。杨天宇:《论清明节的源流嬗变》,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 年第 1期,第 1-4 页。黄奇逸:《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国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8 年,第 892 页。第一节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选题缘由主要在于,当前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研究,还不能完全立足于宗教文化自身的传统或脉络,以建立起具有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特色的研究方式。意义主要在于愿能藉此启发自己与其他学人,努力寻觅或构建一种古今结合与融贯中西的研究方法,藉此以开展忠实于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的研究,并能将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之优秀精神发扬光大。一、选题缘由研究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方法论的原因在于,笔者注意到目前学界存有一种不良研究倾向,就是直接移置使用西方宗教学理论或哲学方法于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研究之中。这种不良研究倾向的表现之一是不加区分、不作说明、不作转换地移置运用西方宗教学理论,以考究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研究,而有中国宗教具有“非神圣性”、“多神崇拜”,或“一切宗教都是虚幻的”等论语出现。表现之二是, 不加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