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25卷第4期灾



2010年12月
JOURNALOFCATASTROPHOLOGY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1
222

2
(
定出区域社会易损性指标评价体系。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自然灾害的承灾体。由于人群自身的生理条件和生活生产条件的差异性,面对自然灾害的袭击而做出的反应和对灾害抵抗能力以及灾后的恢复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差别,人口的易损性特征有很大差别。从灾害易损性的
2
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的设计
角度看,弱势人群和特殊职业的人群构成是区域灾害易损的主要方面。
灾害易损性系统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有赖于评

弱势群体指数
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灾害易损性指标体系评价要注意以下问题。
(1)指标组成的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合理,它直接反映体系对彖的系统性。(2)逻辑结构具有最大的兼容性,能适用于各
种自然灾害和中国现实社会结构。
(3)表达方式要有利于描述目的实现和体系功
能的发挥。
(4)具有理论依据或统计规律的权重分配、评
分度量和排序规则。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定量式框架,依据相应指标的表现和位置,既可以分析、比较、判断和评价特定区域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状况,也可以模拟区域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的历史过程。它应当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应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4个等级。目标层:将表达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基本状况和综合特征。系统层:以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概
Page2
念及其内涵为基础,主要表达影响社会易损性的社会因素内部的逻辑关系。状态层:系统内部能够反映系统行为的关系结构,这里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指数加以代表。要素层:采用可测
从社会个体的角度来看,影响承灾能力的因素包括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水平、年龄以及文化和认知水平等。从灾害易损角度,我们选取了以下指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区域的社会统计指标,个体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社会的整体结构。
女性人员:女性从生理上来讲,要比男性体质弱,现代社会在不同职业领域,潜在地还存在着不公平的待遇;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有关研究显示,由于在灾害发生时,女性的抗灾救灾能力明显低于男性,是灾害易损的人群。
60岁以上人口:60岁以上可视为老年人,由
于身体机能开始退化,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灾害损伤的主要群体。
4岁以下儿童:儿童与老年人的情况相当,生存能力弱小,也属于弱势群体,是灾害最易伤害的人群。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城镇享受低保的人群也是这个地区中生存能力最弱的部分,所以人数越多说明该地区的整体生存能力越弱,越易损。
丧失劳动力人口:丧失劳动力人口是因为他们身体或者智力的缺陷使得他们在灾害发生时缺乏应对能力,也是灾害的弱势群体。
按照我们对社会易损性构成的认识
25卷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动态性使得他们对灾害的关注缺乏警惕,灾害的发生偶然性较大,所以流动人口遇到的伤害可能性也就较大,而且多数情况下,他们在灾害中缺乏必要的帮助,所以
地区,人们将灾害看成为天灾,非人类所能左右,这样以来就会主观地扩大灾害的损毁结果。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灾害的影响是重要的,同样的灾害状况发生在不同的地区造成的影响和灾后的状
他们可视为灾害的弱势群体。
[7]

易损职业指数
人均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社
职业是目前我国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因素,在灾害条件下,职业的不同最能体现人们能获取资源的能力。另外,职业的不同造成人们特殊的工作坏境和作息时间,这个要素对于人们面临的风险大小有很大差异。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职业和灾害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野外工作人员、采矿人员、流动人员等在灾害状态下的反应能力较其他人弱,因此也属于易损的人群。
采矿业人数:采矿业是属于高危行业,灾害对其威胁极大,而且一旦遇灾害发生,受到的损毁就是严重的。
交通运输业人数:交通的流动性最大,受到
灾害的影响也就较为严重。
建筑业从业人员:建筑业很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而且是经常性的,从而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综合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也是体现一个地区承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
建城区面积比例:是衡量一个区域开发和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强度和社会财富。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