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华》读后感
我常常看见有人在文章中写魏晋风度时会用到嵇康的“越名教 而任自然”,叹服之余又会想,什么是魏晋风度?
说起魏晋风度,鲁迅曾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 及酒的关系》中写道“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魏晋风华》读后感
我常常看见有人在文章中写魏晋风度时会用到嵇康的“越名教 而任自然”,叹服之余又会想,什么是魏晋风度?
说起魏晋风度,鲁迅曾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 及酒的关系》中写道“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 近代所说,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代。”文学的自觉时代,指的是文 学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成为了个人的行为,以抒发个 人生活的体验和感情
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个动乱与分裂的时代,这段时期所 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多达几十个,差异与融合是其特点,分裂割据下 的地域文化各有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和民族融合的趋势不可避免。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群名士出现了。他们白衣翩翩,飘然 高逸,放浪形骸,他们素手执琴,崇尚隐逸,超凡脱俗。他们的生活 离不开老庄之学、清谈、丝竹、酒和药。名士其中有人入仕为官,也 有人隐逸山林。有人说魏晋时期的隐士是消极避世的,但入仕为官者 又高洁到哪去?当时的曹魏王朝政治局势十分险恶,士人的生活危机 重重以致难以自处,面对日益强盛、专权乱权的司马氏集团,他们无 法与之对抗,保持名节还是为了富贵苟且求饶?隐士们选择了消极反 抗。他们不是《儒林外史》麻木冷漠的官吏,无法做到视若无睹,他 们有一颗嫉恶如仇的心,不愿染上一身官场的污浊,加之十分鄙视司 马氏父子的丑恶行径,他们只好以文人的方式反击。
众所周知,“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是赫赫有名的名士。 但其实一代英雄曹操也是文武并施的人才。作为政治家,他是三国鼎 立中的魏主,他“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 之志也”,作为文学家,他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悲凉慷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贤若渴。他以卓越的文学才华开创了建 安文学的繁华局面,其子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无一 不印证了这曹氏父子的文采斐然。
“竹林七贤”中的领袖人物嵇康,可谓家喻户晓的人物了。这 样一位放荡不羁的美男子,又有不附和不庸俗的真性情,加上他非凡 的才华,宁打铁也不愿在司马昭底下讨生活的节气,如何能不引人注 目?他给好友写的绝交书肆意潇洒,就连临死赴刑之前也风度不改。 据《晋书•嵇康传》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康将刑 于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 '昔袁孝尼常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
《魏晋风华》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