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探微
陈曦 【摘 要】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智育与德育并存的显性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不单单根据教材来进行课堂教学,而是把大自然、社大的情景,所以只有在教学中实现情景化才是真正地进行生活化教学,真正地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
实现生活化教学,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受体、被教育的对象,而成为生活的主人并与教师一起组成了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思想及知识进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激发、对话,以及互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新课程的原则就是坚持实践第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外生活,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现实中的生活矛盾及社会矛盾,以道德践行来促进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的,当然道德知识也不例外,所以想要知识和实践长久地保持统一就必须时刻关注生活、关注实践。生活化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身参加、亲身体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中,也就是把课堂教学和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及生活知识。
三 思想品德课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新教材的可操作性比以前的教材大大提高了,并且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这一优势。当然想要利用好这一优势,教师必须具有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也就是教师不但要进行课程教学,还要进行教材开发,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发挖掘,这样才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的新教材观。例如,在讲解《新学校,新同学》一课时,可以领学生参观新校园,询问学生对新校园的感受,以及对新同学的认识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道德课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体会到日常生活气息。
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对生活材料进行收集并把这些生活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的乐趣,并且让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梳理,提高了记忆力。例如,收集社会上一些对生命安全不利的行为,运用到《珍爱生命》这一章的讲解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切身体验感。
其次,思想道德课的理论知识是相当枯燥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差,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子,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促进了学生把知识和生活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我们身边的规则》的时候,可以加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先让学生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最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同时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现象中所蕴涵的知识和道理,提高学生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网络交往新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探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