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二级结论”的特征及应用举例
物理解题活动中一种司空见惯的情况是,题目解完了,方法的功能也随之结束。事实 上,一个问题一旦解决,无数新的问题就会取而代之。于是,客观情况需要我们去思考:解 决前一问题的方法是否也能用来解决后继问题,高中物理“二级结论”的特征及应用举例
物理解题活动中一种司空见惯的情况是,题目解完了,方法的功能也随之结束。事实 上,一个问题一旦解决,无数新的问题就会取而代之。于是,客观情况需要我们去思考:解 决前一问题的方法是否也能用来解决后继问题,前一问题的结论能否成为一个解决其它问题 的"二级结论”?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解决问题的物理方法很多,有的依赖于该物理问题的前提条 件,有的则触及物理问题的本质规律。因而有的解法很难作推广,充其量只是平凡的推广;
只有那一些抓住物理本质规律的方法才能提供推广的途径。便于推广的物理方法常常具有两 个特征:第一,由于抓住了物理问题的实质而显得特别简单、明了、直截了当;第二、由于 显示了物理问题的一般性,尽管步骤上不是最简单的,但对题目中的特殊条件的依赖是最少 的,常常是非实质的。在依照这两条特征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积累一些物理解题中的重要二 级结论,结合数学知识,分析物理情景,可使解题简单快捷。
一、问题示例及结论准备
2004年高考理综题15如下:如图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
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环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
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
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为0),用h、t2、t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
所用的时间,则 出,运动的时间与。无关,即与取哪一条弦无关,应选C项。
B、ti>t2>t3 C、t3>ti>t2
D、tl=t2=t3
评析:该高考试题可认为来源于一道日常习题的改编。原
题为:如图,0、A、B、C、D在同一圆上,OA、OB、OC、
OD是四条光滑的弦,一小物体由静止在O点开始下滑到A、B、
C、D所用时间分别为tA、tB、tc、tD,贝I( )
A、tD>tc>tB>tA
B、tA>tB>tc>tD C、tA=tB=tc=tD
D、无法确定
原题可以怎么解呢?从最高点O出发作一条任意的弦OF,
设圆周最低点为点E,则直
径所对的圆周角ZOFE=90° o物体由O滑至F时," = gcosO,
一 1 9 1 9
S = OF = 2Rcos0 = — at = — g cosdt ,从而 t =
—o可以看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二级结论:“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物体从顶点开始无初速地沿不同 弦滑到圆周上所用时间都相等。”对于这样一个二级结论,我们把它和2004年高考理综题 15作个比较,它们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则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解决:取一条
过最低点的任意弦,求出的时间为一定值,从而tl=t2=t3,应选D项。
二、二级结论在综合题中的应用
[例一]一质点自倾角为a的斜面上方定点O沿光滑斜槽OP 从静止开始下滑,如图所示。为了使质点在最短时间内从O点到达
斜面,则斜槽与竖直方面的夹角&等于多少?
[解析]参考二级结论:“在竖直内的圆周,物体从顶点开始无 初速地沿不同弦滑到圆周上所用时间都相等。”该习题虽然没有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的特征及应用举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