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 巴斯内特( Susan t ) 是世界译坛的名人, 现任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 的副校长, 翻译及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她年轻时曾在欧洲几个国家接受过教育,此教育背景使她掌握了多种语言,深入了解多种文化,这为她后来的翻译及比较文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的研究范围包括:翻译研究、女性戏剧、女性作品、拉美文学、游记、英国研究。虽然 Susan t 因担任副校长要职而政务缠身,而且经常应邀到世界各地讲学演说,但是她仍坚持给研究生上课,任教的课程包括“翻译研究入门”、“文化转换问题研究”等。她在书中精辟地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是肌体,语言是心脏,二者相互作用,使彼此的生命延续不断。就像外科医生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视心脏周围的身体组织一样,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因素。 Susan t 认为,翻译并非次等的或派生的体裁,而是社会机构( 包括教育系统、艺术机构、出版公司、甚至政府部门)中的—·种主要的文学工具,这一工具可用来“摆布”。例如,教堂会付钱给/ 、翻译圣经;政府会支持翻译民族史诗; 国王会赞助翻译关于征服英雄的书籍:社会政体会资助翻译关于社会现实主义的文献。她有创见地建议,翻译研究应“转向文化研究”。随着她和 Andre Lefevere 二人合作编辑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文集的问世,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真正的突破:翻译研究正式转向文化研究。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在《译者的任务》的序言中,本雅明从根本上质疑传统的翻译思想,认为译文和原文本无“忠实”可言,译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译,而是与原作的一种和谐,是对原作语言的补充。这种观点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和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将译作从次等、屈从的处境中解放出来。《译者的任务》是德国学者 W·本雅明于 1923 年为自己所译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画景》所作的序言。在这篇文章中,本雅明通过对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原作的可译性以及原作与译作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阐述了自己的翻译观,认为译作与原作之间无“忠实”可言,“忠实”不是翻译的终极目的,翻译应该表现“语言之间的主要互补关系”,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将会使两种语言相互补充,甚至相互调和。这与传统翻译思想是相违背的,然而正由于其观点独特新颖,自成一家,因此在现代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解构主义理论家德曼甚至声称:“如果你不就该文本说点什么,你就一文不值”。那么要理解本雅明独特的翻译观, 必须先对他的语言观有所了解。韦努蒂把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付诸实施,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在思想意识上反对殖民主义的翻译观和英美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在翻译原则和方法上,提创“存异”而不是“求同”。 Venuti 的异化翻译理论。 Venuti 的异化翻译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 The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1995) 和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1998 )中。在这两本著作中,他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探讨翻译,认为翻译研究的范围应该包括影响翻译过程的文化和政治因素,并进一步将翻译方法与主流话语的意识形态相联系。他得出英美文化中译者和译作实际上处于“隐形”状态,并进一步指出翻译的‘隐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译者本人倾向于‘流畅’的翻译,努力使译本语言地道,‘可读性’强,从而使读者产生译文‘透明’的幻觉;(2)译入语文化中的不同读者层解读翻译文本的方式。译文读起来流畅, 使人们觉得这不是翻译,而是‘原文’时,出版商、评论家和读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作品 Venuti 认为造成译者隐形的原因是由于归化翻译是英美翻译界的主流翻译方法所致( 1995 : 20) 。归化翻译使“外国文本的种族中心让位于[ 英美] 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而透明、流畅、译者风格‘‘隐形’’则使译文几乎没有‘异味’但 Venuti 的异化翻译的内涵更为宽泛:不仅包括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而且还包括译者选择要翻译的内容。即译者在“选择要翻译的外国文本和翻译策略时,选择使用那些被译入语主流文化价值观所排除在外的外国文本和翻译策略”他认为,异化翻译能够“抑制翻译中种族中心的暴力”因而异化翻译又被称作是‘抵抗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 ,即译者通过采用不流畅的翻译手法,突出翻译作品中外国文本的外来身份并保护原文本不受译入语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从而使自己不再是翻译的隐形人。佐哈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的设想之前,对科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界定,认为传统的研究侧
翻译总结苏珊·巴斯内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