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
“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愿放下来,比方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 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虚心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驾驭《易》的文与质了。”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夫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实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特别珍贵的,有书的人不愿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季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经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焦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方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即苦读书的好榜样。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闻名的政治家。起先由于学问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仔细钻研,常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经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乏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殊的方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惫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立刻就醒悟了,再接着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经常读书到深夜,很疲乏,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打算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难受,使自己醒悟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方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
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