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要用好五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持继的热情,也就是将热情常态化。最受追捧的《古诗文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从三四岁开始学习古诗文,到五六岁热情逐增,尔后十几年热情依旧。这样才真正可能 2000 首诗词熟稔于心, 并化为日常的语言表达。大家常说, 坚持 1 万小时, 一般就能将事情做得超群。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天坚持 1 小时,坚持 27 年;每天坚持 2 小时,坚持 14年; 每天坚持 3 小时, 坚持 9年。这也就是我们常说,“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意思。想特别说明的是,持继的热情实际上就是烧炼自我的圣火,最终一定是百炼刚而化为绕指柔,使自己具有一种坚毅、静定的品格,处变异而不惊惧。第二把钥匙:系统的经营,也就是建立文化史的概念。自先秦至晚清,中华古诗文走过几千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从文学发生、发展的角度看,具有鲜明的文化层累特征。因此,建立文化史概念,是学好古诗文的一把重要钥匙。但这不是说从古至今什么都要学, 也不是说一定要从《诗经》或《尚书》开始。而是说,有一个“史”的概念。这样,无论是从唐诗开始, 还是从宋词开始, 我们都会“溯回从之”、“溯游从之”, 使自己所学的那个“点”或那一“层”与之前、之后产生关联,就较容易产生几千年尽入心中的会通,识其形貌,明其心性,得其真理,最终凝结成硕果,而不只是一些碎片,随时可能丢失。因此,用一本文学史著作( 如章培恒、骆玉明先生的《中国文学史》) 作参照, 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一些关键时间节点上产生的诗或文阅读,对普通读者来说是非常简易而有效的方法。第三把钥匙:生命的体验,也就是用己心感知古诗文中作者的生命存在。经典作品都是作家生命的转化,因此都有作家独特而浓郁的生命情意。我们读古诗文倘若不能与作家的生命产生对接,不能与作家凝结在文字中的独特而浓郁的生命情意连通,那么这些诗文就不能在我们的心中复活,这些文字的活性特征就不能显现。因此,用我们自己的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凝结的作家的生命意识对接,实现古今生命的连动、连通,我们才能真正读到古诗文的意味, 享得情味, 获得真理。例如《诗经》的开篇《国风?? 周南?? 关雎》, 其核心是“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即是说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 于是醒着也想, 睡着也念, 日夜为之所动。读这首诗,我们就一定要调动我们内心曾经拥有的某种为之所动的求索情愫去感知诗作中作家为之所动的求索生命情愫。在这样的互动之中,古今之人就成为一体了。我们常说,阅读是陶养心性、变化气质的美化生命的良方, 而生命体验正是产生这种作用的核心要素。荀子所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其要义也在此。第四把钥匙:设身处地,就是把自己放在作者所处的境遇中、根据作者可能有的知识、见识、追求等去理解诗文,简单说就是还原作品产生的文化逻辑。我们说话写作都是有特定的文化逻辑的,为什么是这样方式说而不是那种方式说,背后都有文化逻辑。君子说话是君子的文化逻辑,流氓说话是流氓的文化逻辑。古人说话有古人的文化逻辑,今人说话有今人的文化逻辑。不同的逻辑虽然可以找到相通之处,但一定有不同的特质。一个故事,在古代作家那个生存环境中可能表达什么,在今天的生存环境中可能表达什么,也许相同,也许大不相同。对大不相同的表达,我们就要设身处地地找到作者在那个环境中可能有的表达,而不是用今天可能有的表达替代它。比如《左传》“寺人披见
古诗文阅读要用好五把钥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