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意蕴.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意蕴
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意蕴
西方人之所以主张以治理替代统治,是现代工业民主国家经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双重失败的结果。单纯的市场手段和单纯的积极干预都不能实现对社会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治理就被认为是对付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重要机制。
中国语境下的不同考量
在中国,人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工业民主国家式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是社会转型中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和政府监管责任的缺失。市场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市场规则不健全,生产者和消费者地位严重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非公有制企业对职工权益的侵凌,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衍生的腐败和企业行为短期化,社会信用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此等等。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监管责任的缺失表现为选择性缺失。一方面是政府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不够,过多地干预市场主体的决策权(如招商引资),过度地限制市场主体的权利范围(如过度审批),从而阻碍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乏力,如对重复建设、过度投资、环境污染等现象的解决失效。政府在制定市场游戏规则和监督规则的执行方面的不力,造成了市场和政府的真空地带,产生了大量危害本文由论文联盟社会经济的问题。
因此,在中国语境中,治理不仅具有充分释放市场机制、限制政府不当干预的意义,还有如何在市场体制环境下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
对宏观调控的强调,其实反映了对中央权威的需求。中国改革开放是以放权让利为先导的,到1990年代初,分权使地方政府掌控了大量的资源,出现了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财政手段对地方政府进行有效控制的局面,正所谓国家能力(汲取资源能力)下降这是当时宏观调控(治理整顿)失败的原因之一。面对地方势力的兴起,重新集权成为1990年代后日益高涨的呼声。尽管分税制极大地增加了中央掌控的经济资源,一定程度地改变了弱中央的境况,但是地方以机会主义方式规避、消减或抵制中央决策的行为并没有减少,只是由于中国政治中政党系统和干部人事系统的组织因素及其功能,而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中央与地方的紧张关系。这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反复申明要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呼吁中可以看出。由此而论,治理并不仅仅是着眼于多元、多中心而来的分权式的活动,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今天,它还应该纳入有助于克服分散化、地方经济诸侯化,保证国家统一、经济增长和社会整合的政治过程。
维护中央权威的需求还有更实际的政治考量。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一个问题中国,问题中国有三个含义:(1)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广泛的调整,中国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问题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前所未有;(2)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其中一些问题越来越具有深刻的结构性或体制性特征,正所谓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3)一些解决中国问题的建议和方案是冲突的,它们反过来又成为中国问题的一部分,加剧了问题中国的困境。问题不一定意味着危机,但危机肯定是由问题引起、通过问题表现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危机就是问题。
问题中国的治理目标
上个世纪发展政治学文献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研究曾提出后发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发展危机症候群,如贯彻危机、认同危机、分配危机,等等。不幸的是,这些危机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今天发展中的中国。于是问题中国也就有了危机中国的含义。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危机中

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意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nghuang41
  • 文件大小75 KB
  • 时间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