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
第五章 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第一节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基本要求
○第二节 居住区道路的技术构成
○第三节 居住区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1
机动车出入口。
○居住区道路与城市次干道、支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应清除;
○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应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缘石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行车要求。
13
a
○为减少人流和车流的干扰,一般情况下,居住区人行和车行出入口尽可能分开布置。
○为保证紧急情况下疏散和救护,以及方便行人和车辆进出,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每个小区至少有两个车行出入口,且机动车道出入口的间距不应小于150米。
14
a
○交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方便行人进出,满足紧急情况下的疏散与救护。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15
a
第二节 居住区道路的技术构成
一、道路网格
二、道路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三、道路线形
四、道路绿化
五、人行梯道
六、多样化道路设计
16
a
一、道路网络
居住区道路结构有规则式、自由式和混合式等。
其中规则式又分为: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内环式、风车式、混合式等,一般用于地形较平坦的居住区。
17
a
居住区道路结构
自 由 式
规 则 式
混 合 式
尽 端 式
半 环 式
内 环 式
环通 (风车) 式
混 合 式
贯 通 式
18
a
19
a
二、道路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居住区道路由车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两大部分组成。
◎居住区道路横断面需要保证车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行及绿化(行道树、绿篱)布置的要求。
◎一条机动车道宽度一般为3~4米,一条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为1米,~1米。
◎道路两侧的人行道、绿化一般高于或与机动车道同高,绿化带占道路总宽度的比例一般为15%~30%。
◎为保证排水要求,道路横向一般有1%~2%的排水坡度。
20
a
※居住区级道路的宽度
◎应保证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通行,同时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地上、地下管线的敷设,并有一定的宽度供种植行道树、草坪、花卉等各类绿化。
◎按构成部分的合理尺度,居住区级道路的最小红线宽度一般不宜小于20米,必要时可增宽至30米。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一般情况下采用混行方式,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米。
21
a
※小区级道路的宽度
◎应保证小轿车、非机动车、行人及小区内市政管线的敷设要求。
◎非采暖区六种管线(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燃气)建筑控制线间距的最小限值为10米;
◎在采暖区,由于暖气沟埋设要求,建筑控制线的最小宽度为14米。
◎车行道宽度要满足两辆机动车错车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为6~9米。
22
a
※组团级道路的宽度
◎一般人车混行,路面宽度为3~5米,为满足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其两侧建筑控制线宽度非采暖区不小于8米,采暖区则不小于10米。
※宅间小路路的宽度
◎考虑机动车辆低速缓行的最小通行宽度要求,以及行人步行的舒适性,~3米。
23
a
?临街的建、构筑物应适当后退红线,与道路保持一定的距离
为了不影响建筑、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保证行人及车辆的安全,有利于安排地上、地下管线、地面绿化和各种使用设备,并丰富街道的立面景观。
24
a
道路边缘至建筑、构筑物最小距离
居住区道路
小区路
组团路
及
宅间小路
建筑
物
面
向
道路
无出入口
高层
多层
有出入口
建筑物
山墙
面向
道路
高层
多层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基本要求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