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与《在澳大利亚长大的亚洲人》的对比研究
Classified Index:
UDC:
Xihua University
Master Degree Dissertation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and Growing up Asian in Australia
Candidate: Ma Hongya
Major: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ent ID: 2120**********
Supervisor: Prof. Xiang Xiaohong
April,2013
II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华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内容和致谢
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其他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日期
西华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西华大学,同意学校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西华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日期: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2006)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成名作,该书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荣获了“全美图书奖”等
多项大奖。而《在澳大利亚长大的亚洲人》(Growing Up Asian in Australia,
2008)则是由澳大利亚华裔青年女作家爱丽丝·彭(Alice Pung)主编的一部广
受欢迎的文集。这两部作品虽出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作家之手,但它们的作者都
是华裔女性移民,都与中国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这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华裔
移民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社会里遭受的种种不公正待遇,为求生存所忍受
的屈辱,以及为争取自身应有权利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因此这两部作品具
有很大的可比性。
本文将以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为理论基础,从三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
对比分析:(1)被边缘化的移民的主体性;(2)移民在异族文化中的身份认同
和文化归属;(3)华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特征。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
作者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无论从中国(亚洲)迁移到美国或澳大利亚的新移民,
还是在美澳出生和长大的移民后裔,都要处于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地位,他们的
主体性是丧失的,而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才能从主流社会中争取他们的
话语权,使其主体性逐渐回归。新移民由于长期受原有文化的影响,在移民他国
之初是认同原有文化和原有身份的。而在美澳出生的移民后裔们从出生起就受宿
主文化的影响,起初是比较认同宿主文化的。起初倾向于认同单一文化的新移民
及其后代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另外一种文化的影响,遇到了身份认
同和文化认同的困惑。现实使他们意识到只有在两种身份和两种文化之间的第三
空间中认同杂糅的身份和杂糅的文化,才能找到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出路。另
外作者总结出了两部作品中共同反映出来的女性主义特征:(1)女性是小说的
主体;(2)颠覆男性的霸权形象,强调女性的话语权;(3)含蓄的语言风格和曲
折的叙事技巧。
由于两部作品作者的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也有差异,她们
作品中的人物也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分
析,既可加深读者对它们的理解,提高欣赏水平,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社会中华
裔(亚裔)移民的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
关键词:被边缘化移民的主体性;身份与文化认同;女性主义写作特色
I
《喜福会》与《在澳大利亚长大的亚洲人》的对比研究
Abstract
The Joy Luck Club (2006) written by Amy Tan who is a famous Chinese-American
female writer is her masterpie
《喜福会》与《在澳大利亚长大亚洲人》对比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