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作者简介
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全书简介
《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曹操)、蜀(刘备,诸葛亮)、吴(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魏的替代者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一统。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鼎立地图
写作手法
“七分写实,三分虚构。”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幻的巧妙结合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摘 要:《三国演义》中纷乱的战争场面和各种权术计谋的描写不禁让人感慨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但是从罗贯中塑造的几个典型人物的身上,我们又可以找到“仁义”、“忠孝”的存在,找到儒家思想的精神源头。《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凉和迷茫的心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追寻和呼唤,所以说她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呼唤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更是一部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儒家思想的宏篇巨著。
1
汉代以后,“忠义”开始连缀出现,人们用“忠义”来称赞一个人的品德,这时的“忠”具有了官方意识形态,更多的赋予了“忠上”、“忠君”的内涵。而“义”的含义则指对同类的关系范围,如小集团的“结义”,大集团的“聚义”,都是以“义”为号召的联合同盟。 《三国演义》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符合当时的历史现状和思想范畴。《三国演义》中的“忠”、“义”集中表现在刘、关、张。以“桃园三结义”开篇,自始至终贯穿全书,结合得浑然一体,甚至难以区分,“忠”中有“义”,“义”中有“忠”,“忠”和“义”的成败、是非纵横交错,作者将这一矛盾的统一体表述得淋漓尽致,天衣无缝。“忠义”成为《三国演义》中主宰思想和行为的一面鲜艳的旗帜,也成为评判古今英雄豪杰的准绳:同心协力,救困扶危;知恩图报;有难同当,富贵同享;背信弃义,天人共戮等等。
2、把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
万事俱备——( )
周瑜打黄盖——( )
刘备招亲——( )
司马昭之心——( )
张飞穿针——( )
三个臭裨将——( )
马中赤兔——( )
只欠东风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弄假成真
路人皆知
大眼瞪小眼
赛过诸葛亮
人中吕布
三国演义.ppt (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