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寓言故事围魏救赵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围魏救赵 篇一
出处:《·孙子吴起列传》。
意思: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以解越国都城邯郸的危急。泛指一切攻击敌方后方,迫使敌方撤兵的内势必空虚。假如我们此时抓住时机,干脆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状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非常赞许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来回行军,必定乏累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战胜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马上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果真,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张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马行至桂陵一带,不防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打算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斗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其实,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或只留意比较显露的因素,而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避实就虚,这样来解决问题可能更为见效。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围魏救赵 篇四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攻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
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干脆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减弱赵国,可谓一箭双雕。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紧急。其次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原来准备领军干脆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乏累不堪。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确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看法,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真下令庞涓回军自救。庞涓收到魏王的吩咐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样的定理在科学探讨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肯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身陷逆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当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慧的方法。身处逆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境况吓倒,静下心来,仔细找寻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逆境,甚至还有可能转危为安。所以,有些时候,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围魏救赵 篇五
战国时期,魏国派兵攻打赵国。魏国军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围魏救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