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郭沫若诗两首》,4]郭沫若诗两首.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郭沫若诗两首》,4]郭沫若诗两首
【教课重点】
一、整体掌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光景描述(实写)与联想一想像(虚写)的关
系。
三、重点议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
[《郭沫若诗两首》,4]郭沫若诗两首
【教课重点】
一、整体掌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光景描述(实写)与联想一想像(虚写)的关
系。
三、重点议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课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漂亮的夜景惹起了作者无尽的
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漂亮、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
对美好生活的神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别的一首诗《静
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模糊的
月色,惹起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指引学生详尽解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光景?(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这些光景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情形?
(月光模糊,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掩盖着月亮和星星。
给人的感觉是──模糊、安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光景?(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哪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系吗?
(承上启下,惹起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哪处”的发问。上下过渡特别自然,联系也特别亲密。)
5.下边回答了“天河哪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了然“天河哪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何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模糊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说明,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尔后老师进一步增补。(增补: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佳丽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
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认为服,入水不濡。”)
8.“鲛人在岸”,岸在哪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自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何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奇异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奇异本事。可这终究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议论基础上概括。)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绝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想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辰,诗人固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在对月呜咽。诗人此时的悲伤、无奈、难过,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伤心、想念之情。作

[《郭沫若诗两首》,4]郭沫若诗两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飞行的猛子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