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次中,可分为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与环境条件。现实性因素是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22、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机体结构所具有的一切特质。主要包括个体由遗传获得的特质;由受孕时父母双方遗传基因的组合方式与生命孕育过程中母体独特环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个体先天性的非遗传特质以及受遗传基因控制的成熟机制。先天因素的最基本特质是对于主体来说,它是既定的,又是潜在的。
23、成熟:成熟作为一种状态是指机体及其组成的各子系统、器官在形态与机能上达到完善。作为过程它表现为一系列由遗传因子控制的程序。
23、后天因素:是指主体出生以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特征。
24、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
25、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它是人满足机体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要的活动,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
26、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它还是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生命活动。心理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活动,它满足个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需要。心理活动还包括情感与意志,它们也都与人满足跟外部世界的交往相关。
27、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之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富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28、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结合教学活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生未必不如师,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学生群体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各自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
其次,应该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
尽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前后相干的。
此外,就二者的相互关系来说,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2、简述教育主客体的复合性的表现。
(1)从整体上看,教育的主体、客体都呈复合形态。
(2)从教与学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活动分别而论,主客体亦呈复合状态。
(3)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地位看,他们各自同时处于不同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地位,每方扮演的角色也呈主客体复合型。
3、简述学校教育内容的显着特点。
(1)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
(2)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3)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
(4)学校教育内容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
4、简述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的特殊性。
与其他社会活动中的场所与设施相比,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的特殊性在于:
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反映了国家或人民、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反映了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的专门化程度和一定的教育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的物质体现。
5、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
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总结构在形式上呈现为阶梯式。阶梯共四层,每层各有自己的任务、承担者和活动形式。其相互联系呈现出这样的总趋势:由上至下看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在内化过程中不断增添各层的特殊性质。这个结构的起点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终点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
第一层次:社会事业总体性教育活动,宏观研究。
该层次活动的总任务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并监督、检查方案的执行,按照执行的实际状况,适时地进行调整。
这一层次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或地方一级的领导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第二层次:机构总体性
教育概论叶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