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氨酸血症诊疗指南
概述
瓜氨酸血症分为瓜氨酸血症Ⅰ型(citrullinemia,Cit-Ⅰ)和瓜氨酸血症Ⅱ型,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尿素循环障碍性疾病。瓜氨酸血症Ⅰ型是由于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argininosuccinate等位基因均有致病性突变即可确诊本病。
目前尚无有关CTLN2的诊疗指南。CTLN2的诊断可参考以下几点:①喜食富含豆类、高蛋白质和高脂的食物,厌食富含糖类的食物;②一般营养状况差,BMI明显偏低;③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神经精神系统症状;④实验室检查显示高瓜氨酸血症和高氨血症;⑤肝活组织检查常表现为脂肪肝;⑥基因检测为SLC25A13位点突变。
鉴别诊断
对于NICCD患儿,除了与婴儿肝炎综合征中感染相关的疾病及肝外胆道梗阻(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相鉴别外,还需要与其他引起肝内胆汁淤积的疾病加以鉴别;对于CTLN2,需与各种原因肝硬化所导致的肝性脑病、瓜氨酸血症Ⅰ型等疾病相鉴别。
包括Ⅰ型、Ⅱ型和Ⅲ型。临床表现相似,但一般来讲,该病一般不会有氨基酸异常、低血糖、血清蛋白降低。此外,该病Ⅰ型和Ⅱ型的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正常也是鉴别要点。还可进行基因分析鉴别。
该病可表现为胆汁淤积,是累及多系统(肝、心脏、肾、椎骨、眼等)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特殊面容及其他多系统的特征性改变,肝脏穿刺(肝内胆管发育不良)及基因检测可确诊。
可表现为新生儿期即可出现的胆汁淤积,但该病不会有低血糖、甲胎蛋白显著升高、血清蛋白降低及氨基酸代谢异常等特点,血清胆汁酸水平正常或极低以及胆汁酸成分分析有助于鉴别。
Ⅰ型 主要与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argininosuccinate synthetase, ASS)基因突变有关,其血液中瓜氨酸水平升高更明显,基因检测确定为ASS1基因突变。
治疗
主要包括饮食调整和对症治疗。NICCD患儿需改用无乳糖配方奶和(或)强化中链三酰甘油(MCT)的治疗奶粉。同时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熊去氧胆酸可用于利胆。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症状可在1岁内缓解,个别患者预后不良。
(1)饮食治疗:适当降低糖类在总热量的占比、适当提高蛋白和脂类的占比;如血氨明显升高者,则需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2)补充丙酮酸:丙酮酸钠可通过乳酸脱氢酶反应将细胞质内的NADH氧化为NAD+,为三羧酸循环的底物提供能量,同时改善Citrin缺乏所导致的氧化应激。有个案报道显示口服丙酮酸钠(~8g/d)可减少CTLN2患者高氨血症发作。
(3)脑病发作时治疗:由CTLN2的代谢特点可知,饮酒、含糖食物及某些药物可诱发或加重CTLN2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规治疗肝性脑病的方法,如高糖类、低蛋白饮食以及输注富含高糖的溶液,均不能用于CTLN2患者的治疗。精氨酸能改善高氨血症和瓜氨酸血症,可能对治疗CTLN2有效。
(4)肝脏移植:肝移植是目前公认对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预防高氨血症导致的相关脑病出现,纠正代谢紊乱,改善嗜好高蛋白的饮食习惯。
诊疗流程(图18-1)
瓜氨酸血症诊疗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