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嘉祥案”引发的以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舆论监督
近一段时间,“林嘉祥案”被炒得沸沸扬扬,也迅速在短时间内落实了解决方案一一林 嘉祥先是作免职处理,在查明相关情况后迅速被撤职处分。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深圳这一两年 内相继发生的几起由网络曝光后涉统的传播生态。没有网络之前,个人的传播能力和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而借助网络媒体,普通人第一次真正拥有了媒体传播权,人人成了传播者,每时每刻都可以 在网络媒体的个人主页、BBS、博客日志上,较为自由地发布他想说的信息。网络具有无限 复制性,并且复制、粘贴文字和图片的速度非常快,成本则几乎为零,同一信息的生存空间 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正是网络所具有的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许多优点,个人自我指涉 的表达才成了可能,也渐渐成了流行。
另外,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网络的优势还在于信息能多向传播及反馈及时。而传统媒 介的劣势在于单向传播、反馈有一定周期。
二、 网络“守门人”的缺位
“守门人”理论认为,信息总是沿着某些渠道流动,基于一定的规则和个人意见,守门人 对信息或者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介组 织中实际上设置了重重的“把关人”,他们从自身利益价值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 哪些内容应最终面对受众,传播规则十分严格,存在着许多不可逾越的藩篱,个人的传播空
间相当有限。因此,在传统意义上,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从而对信息发 布形成垄断和集权。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介中“把关人”的角色和地位。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 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这大大减少了如同传统媒体那样层层守门人筛选的可能性。由于网络 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扩大了受众的媒介接近权,使任何信息都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到 网络公共空间当中。在网络媒体的传播世界里,上网者既是受众,也是传者,这一刻你可以 发出信息,下一刻你又在接受信息,网络的这种开放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其信息的多样性和多 变性。借助各种先进的传播手段,各类信息可以进行快速、自由、广泛、海量地传播,网络 中数量有限的守门人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没法做严格的控制。这就造成了网络空间内传统 意义上的“守门人”的实际缺位。
在“被网络痛打而落水”的这几起案件中,涉案者有些是大款,如钱军;有些是高官或 有着高官背景,如林嘉祥是正局级高级官员,而潘博彬则是劳动局重要岗位的职工而且有着 劳动局长岳父的“光辉”背景。这些涉案者,如果没有网络,传统媒体或者会由于有所顾忌 而不敢迅速公开曝光,观众也不敢踊跃参与。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人或许就能利用本身的 经济手段或者是权力逃脱法律的制裁。而网络的特性决定了其传者是匿名的而少了很多顾 忌,由此每个发言者都平添了许多勇敢,从而每个人都敢于仗义执言,造成社会巨大的舆论 压力。
三、“议程设置”起了积极作用
在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 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大众媒介集中在少 数媒介组织中,由于媒介组织受控于政治权力、经济资本等外在力量,媒介组织会根据自己 的价值取向对传播信息进行议程设置;另一方面,由于传播媒介受到技术、版面和时段的限 制,其信息容量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得社会公众在传统媒介中的话语 权非常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舆论监督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