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used 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第十二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Pathophysiology Department, Jining Medical College, JNMC,Guo zhi-ying
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微血栓;之后由于凝血物质大量消耗以及纤溶功能继发性亢进,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临床上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IC
定义:
病
因
凝血因子血小板
大量激活
血液:高凝
微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血小板消耗
纤溶功能继发性亢进
血液:
低凝
器官
功能
障碍
贫
血
出
血
休
克
第一节
DIC病因和发病机制
严重感染:细菌(败血症)、病毒、真菌、螺旋体以及某些寄生虫等严重感染。
严重创伤:严重刀伤、枪伤、撞伤、挤压伤、冻伤和大面积烧伤等,其DIC的发生率可达50%~70%。
产科意外: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宫内死胎、宫外孕、感染流产、剖宫产手术等。
恶性肿瘤:各系统恶性肿瘤晚期,尤其有转移病变的。(白血病、胰腺癌、前列腺癌、肾癌、绒毛膜上皮癌、卵巢癌、宫颈癌、恶性葡萄胎等)
外科大手术:肝、脑、肺、胰腺等脏器大手术、器官移植术、体外循环。
其他:蛇毒、休克、血管内溶血等。
一、DIC的常见病因
一、DIC的原因
感染性疾病
产科意外
创伤手术
恶性肿瘤
肝脏疾病
急性白血病
其他
61
34
29
18
18
17
13
疾病类型
%
发生例数
国内1900例DIC病因分析
案例:
患者,女,因妊娠39+ 周,伴下腹痛待产 3h入院。于妊娠8个月做产前检查时,诊断“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体格检查:T ℃、R20次/分、P 88次/分、BP 150/100 mmHg,皮肤无出血点,心肺无异常。
分娩经过:进入第二产程不久,孕妇在用力分娩时觉有气促,随后娩出1正常男婴,并觉气促加重。R28次/分,心悸明显,HR130次/分,产道发生大出血,约1200ml以上,且流出血不凝固。BP下降至90/60mmHg。
实验室检查:×1012/L, Hb50g/L, ×109/L, Plt 45×109/L。尿蛋白(+++)、RBC(+)、WBC(+)、颗粒管型(+)。
问题:
?
?
?
凝血酶原时间(PT)25s(正常值约14s),凝血酶时间(TT)21s(正常约12s),纤维蛋白原(Fg)。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外周血红细胞碎片>6%、D-二聚体试验(乳胶法)阳性(++)。
产后观察见:注射部位有血肿、瘀斑。抽血化验病理活体检查报告称血中有羊水成分及胎盘组织细胞。
二、DIC的发病机制
基本病理特征: 高凝→低凝
始发因素:凝血系统激活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
血管内皮损伤→凝血、抗凝失平衡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
其他促凝物质大量入血
抗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凝血系统
抗凝
凝血
纤溶
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病理生理.DI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